冬梦学习网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内容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01-18 17:37:13高中学习方法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

高一期末考试的意义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自我定位以及为高校录取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邹怡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高校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依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途,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途。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当然采纳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与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沟通之路。古巴比伦、古埃与、古印度和中国,以与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觉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沟通,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担心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沟通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与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围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与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部的丝绸之路“始终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建沟通才智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得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刺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将来。透过这部应有尽有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紧扣“始终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与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C.彼得?弗兰科潘细心编排了25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章节的编排采纳修辞手法,且示意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是丝绸。

D.翻开这部应有尽有的史诗巨著,就会发觉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将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丝绸之路是指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依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绘制的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途。

B.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与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等文化在丝路上的沟通之路。

C.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诸种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也是在你争我夺的硝烟散去之后诸种文明获得资源和文化的路径。

D.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诞生地,是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壮大的渠道,是古代学者创建沟通才智和艺术的聚集处。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得?弗兰科潘用一部辉煌巨著把世界重新解读,聚焦于东西方交汇的区域,详述“东方”是如何深刻影响“西方”的。

B.尽管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等物产始终是东西方沟通的主要对象。

C.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D.丝绸之路上希腊、罗马等古国文明和游牧文明曾在此相遇竞演,如今这条路上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有世界上最为动荡担心的地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兴奋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兴奋,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订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翱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确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快乐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究竟!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示,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爱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慧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溢阳光,充溢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念的,他的下一代,确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确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兴奋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许多许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常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生疏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子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敬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方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憧憬。

C . 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慧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志向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志向,还强制变更他的志向。

D. 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溢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5. 老余听了儿子的志向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多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消遣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实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索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短暂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得生活的诗意。

生活须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觉诗意,才能在与诗词会面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呈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阔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决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多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其次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竞赛中,都特殊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觉没必要,她脸上特殊安静。”

或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识的生疏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识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切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挚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好玩,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挚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比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知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化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化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化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化界人士冲突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学问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好像没有从根本上变更。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缘由,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憧憬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缘由。惋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化界人士期盼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化的整体氛围,以削减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酷爱,去满意感受和品尝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漂亮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渐渐醒悟,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宝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精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确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主动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缘由,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其次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看法。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与时捕获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确定的文学色调,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加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意对新闻事实的具体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索。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务挺,洺州平恩人也。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务挺少随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中,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相次战败。又诏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讨之,务挺为副将,仍检校丰州都督。时伏念屯于金牙山,务挺与副总管唐玄表引兵先逼之。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中书令裴炎以伏念惧务挺等兵势而降,非行俭之功,伏念遂伏诛。务挺以功迁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党据县城反,伪称尊号,署百官,又进寇绥德,杀掠人吏,焚烧村落,诏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务挺进攻其城,拔之,生擒白铁余,尽平其余党。又以功拜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嗣圣初,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同受则天密旨,帅兵入殿庭,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则天临朝,累受赏赐,特拜其子齐之为尚乘奉御。务挺泣请回授其弟,则天嘉之,下制褒美,乃拜其弟原州司马务忠为太子洗马。文明年,以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御突厥。务挺擅长绥御,威信大行,偏裨已下,无不尽力,突厥甚惮之,相率遁走,不敢近边。与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之,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言务挺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则天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之,籍没其家。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B.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C.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D.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行军总管,古代隋与唐初于各州设置的官职名,是出征时军队的主帅。

B.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官员任免的大臣。

C. 迁、拜,是古代授予或调动官职的专词,此外还有除、擢、封等。

D.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思为“广阔之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程务挺平定叛乱,屡立战功。突厥史伏念和城平县人白铁余先后率众反叛朝廷,程务挺率兵讨伐皆取得成功,自己也因功升职。

B. 程务挺治军有方,威震突厥。他擅长安抚统治部下,部下作战不遗余力,突厥人对他也特别忌惮,闻其名便逃走,不敢进犯边疆。

C. 程务挺遭人诬陷,被人处死。有人诬告他与裴炎、徐敬业暗中勾结,武则天派遣裴绍业将他斩杀于军营中,并处死其全家。

D. 程务挺参加废帝,受到重赏。他接受了武则天的密令,带兵进宫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武则天临朝听政时,他和家人都受到了赏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①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②,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①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其次。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②不自由:不由自主。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宁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衬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困难的情感。

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照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C.颈联争论,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转为劝慰对方。这是富有理趣的画龙点睛,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中 “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纳对比手法。将“千首诗”补足“万户侯”做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奇妙地劝告挚友应当走科举封侯之路。

E.这首诗纯乎写情,旁与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予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1)杜甫《登高》中,“ , ”两句既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也在写景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暗含着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3)杜牧《阿房宫赋》大量采纳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如“ ,开妆镜也”一段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B .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内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妙时间。

C.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决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D.面对好友的不情之请和“以死相逼”,岳云鹏最终如何摆脱窘境呢?他的新作《因为爱情》将告知您答案。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远离了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境界不高。

B.朝鲜向张盛日和牛笑授予了语言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们为订正外国人在实践中学习朝鲜语时出现的误用现象的方法作出的贡献。

C.多地区遭受洪灾,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提示整个社会在天灾难测之外,是否还存在不能回避的人祸因素发人深省。

D. 每一件青铜器假如说都牢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锕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裂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1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连接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唐宋诗之旅》一书中,李元洛先生别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 ,则必登庐山观其瀑; ,则必赴巩县谒其墓; ,则必入沈园勘其景; ,则必至扬州赏其月; ,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退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沟通。

①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 ②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 ③他欲领悟杜牧的诗意

④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 ⑤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

A.③⑤④①② B.⑤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④③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阅读经典,必需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要重视 ①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书目之学。书目明,方可读书; ② 。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白书目,通过书目分清轻重缓急,有安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 ③ 。邓小 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精读原著、精读经典著作。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学问结构。

21. 下面是名为“三不猴”的雕塑,请分别概括三只猴子的典型特点,并说明寓意。(5分)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有出版公司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一套6册,每册书本呈口袋书籍大小,封面以现代水墨为设计元素。除了书本身外,该系列还开启了伴读服务,邀请了好妹妹乐队和歌手陈粒制作相关歌曲,附送定制皮书套,开发了相关的APP等。出版方表示,出版青春版《红楼梦》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读《红楼梦》”;有人则认为,这是“过渡消费经典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出版青春版《红楼梦》这件事?请依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B。(3分)“紧扣”不精确,“始终是世界的中心”表述有误,原文第4段相关表述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部的丝绸之路‘始终是世界的中心’”。

2.C。(3分)原文最终一段相关表述为“丝绸之路……也是诸文明获得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

3.B。(3分)依据原文内容,选项表述的转折关系不成立,而且,从原文第3段第一句可知“丝绸……主要对象”表述也有误。

4.D。(3分)A项,“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敬重的社会现象”于文无据;B项“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是比较,“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憧憬”理解有误;C项“还强制变更他的志向”表述不精确。

5.(5分)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志向,其实是持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3分)“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冲突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2分)

6.(6分)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飞机是志向的寄予,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志向,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共6分。)

7.B(3分)A项“都充分确定了……主动的社会影响”说法确定,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化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索。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看法”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看法。

8.A、D(5分)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化界人士的观点,不确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精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9.(4分)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觉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与;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化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索;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呈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骄傲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0. A(3分)

11. B。(3分)主管“官员任免”的是吏部尚书,不是礼部尚书。

12.C。(3分)“处死其全家”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籍没其家”,意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并没有处死他全家。

13.(1)(5分)史伏念胆怯 抵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倒戈,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支”1分,“间道”1分,“降于行俭”状语后置1分,句意2分,共5分。)

(2)(5分)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旧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所在”1分,“宴乐”1分,“即”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程务挺,是洺州平恩人。他的父亲叫程名振,(隋炀帝)大业末年,在窦建德手下做普乐令,很有能干的名声,众贼不敢侵扰他的县境。程名振后来历任晋州、蒲州二州的刺史。龙朔二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右卫大将军,谥号为烈。

程务挺年轻时跟随父亲程名振征战,以英勇和力气著名,升为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年间,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将领相继打了败仗。朝廷又下诏让礼部尚书裴行俭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史伏念,程务挺担当裴行俭的副将,仍兼任检校丰州都督。当时史伏念驻扎在金牙山,程务挺和副总管唐玄表带领部队首先靠近敌人。史伏念胆怯 抵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倒戈,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中书令裴炎认为史伏念是因胆怯 程务挺等人的兵势才倒戈的,不是裴行俭的功劳,史伏念于是被诛杀。程务挺因为有功劳被提拔为右卫将军,被封为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众人占据县城反叛,白铁余自称皇帝,设置百官,还率领部众进攻绥德,杀伤抢掠百姓和官吏,焚烧村落,朝廷下诏让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出兵讨伐。程务挺进攻城平县城,将城攻克,活捉白铁余,全部平定他的余党。程务挺又因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嗣圣初年,程务挺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一同接受武则天的密旨,带兵进入宫内,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武则天临朝听政时,程务挺多次受到重赏,特封他的儿子程齐之为尚乘奉御。程务挺哭着恳求将封赏转授给自己的弟弟,武则天赞许他,颁下制表褒扬程务挺,于是封程务挺的弟弟原州司马程务忠为太子洗马。文明年间,武则天任命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防卫突厥。程务挺擅长安抚统治部下,在军中的威信特别高,副将以下的人,没有不尽力的,突厥对程务挺也特别忌惮,闻其名便相继逃走,不敢侵扰边疆。等到裴炎被捕入狱,程务挺暗中上表为他伸冤,由此触犯旨意。程务挺始终和唐之奇、杜求仁的关系很好,有人便诬告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暗中相互勾结。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到军营中斩杀了程务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旧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

14.C、D。(5分)C项“干脆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错。本诗的“诗眼”是首句“百感衷来不自由”。D项,误会诗句意义,“劝告挚友应当走科举封侯之路”。本句写出了他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科举封侯的不屑。从而表达对张祜这种清高豁达精神的盛赞和敬重。(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6分)①诗歌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道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怜悯与劝慰,更表达了赞许之意;③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与,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仰慕之心。(每点2分,共6分。)

16.(5分)(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3)明星荧荧(每空1分,共5分。)

17.C(3分)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方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A项箪食瓢饮,读书人安于贫困的清高生活。B项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玩弄文字技巧。D项不情之请,不近人情的恳求。常用作向人求助的客气话。谦敬不分。

18. A(3分)B项成分残缺,应在“订正”前面加“提出”;C.句式杂糅,去掉“发人深省”;D.语序不当,应将“假如说”放在“每一件青铜器”前面。

19.D(3分)

20.(6分)①书目之学②不明,终是乱读③精读与泛读结合(每空2分,共6分)

21.(5分)特点:三只猴子分别用手捂耳、蒙眼、掩嘴。(2分)寓意:示例一,取自《论语》“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表明人的行为应当得体;示例二,是“耳不听为清”“不见不烦”“祸从口出”等处世阅历的形象表达,警示人们要懂得分寸、谨言慎行。(3分,言之成理即可。)

22. (60分)依据高考评分原则赋分。

参考立意:让经典不再“高冷”;文化也须要营销;经典如何才能雅俗共赏;对经典“青春化”须要多点文化宽容;经典不须要“伪流行”;敬重经典,经典不容亵渎。

高一期末考试缺考有后果吗?

高一的期末考试缺考并不会对你的中考,高考成绩有影响,是没有什么后果的。

高一的期末考试仅是一次常规考试,不是大型、正式的考试,它的功能仅是对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而已,没有大的功能;新高考模式,要进行选科,期末考试仅是对选科提供参考价值而已。高中阶段,期末考试真的只是好普通的一次考试,不影响升高二、高考。

高一期末考试备考计划安排

1、留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认真看以前课本上做好的标记。

2、反复记忆老师在考前为我们画出的考试的重点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可按照迎考顺序依次调整复习重点,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

4、复习过程中要灵活,多穿插几门共同复习,避免长时间学习一科,枯燥无味,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5、理工科的东西复习起来要多动手,多做典型的习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深化公式及知识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