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活动实践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 4. 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 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
1. 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2. 科举制度的内容。 3. 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
1.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2.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1. 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 2. 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 2. 科举制度的诞生。(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点评)
师指导:1.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科举制的创立等基础知识。 2.检查预习效果,提问: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从隋唐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师指导:让学生归纳: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在隋唐之前实行过“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隋唐前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真正选拔?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后明确: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均须安官吏的推荐或出生世家,而科举以考试方式进行,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之人入仕。
师提问后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两件重要事情: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师用房玄龄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所带来的变化。学生明确回答:科举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打破门第的限制,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考试做官。
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认识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的中央,将天下人才归纳为己用。
3. 科举制度的完善。
师展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类表:让学生认识科举考试的只要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1.制科 (直言觐见,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等)2.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明法 明算等五十种)
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归纳:唐代那几位任务对科举制的完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制度。2.武则天实行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补充讲解:唐代考试“贴经”与我们今天的填空题类似。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
师生讨论后,师引导补充归纳: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县考试,削减选试,宋代分为解试(州试),肖试(礼部试)殿试,元清则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1.让学生思考科举制对当时文人求学心态的影响。听“范进中举”录音剪辑。
学生讨论师点拨:文人为取功名,深陷科举考试中,但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2.学生列举出自己知道的出生低微而以科举入仕的著名人物,评价科举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必考内容,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
4.小结:1.科举制完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本课总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板书设计:
1. 诞生: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 完善: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3. 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练习设计:1.分析唐玄宗讲诗赋列为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的利和弊。 2.评价一下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2篇: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科举制的创立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
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科举制的诞生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两分钟讨论。。。。。
请魏晋时期小组的读书人回答一下,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回答)
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
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这就是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皇帝采取了新的措施。 2那么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课文第二段很容易总结。
教师总结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
多媒体出示: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如:
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
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法科:以律令为主。
明书科:以书法为主。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学生)归纳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过渡):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科举制在隋唐的创立和完善,请大家阅读p19的内容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的隋唐社会、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对当时的隋唐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便能很快得出结论)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 ,有利于皇权的集中;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对外国的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p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和阅读p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日本和新罗在历史上曾引入中国的科举制度。”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总结补充:科举制度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就是一个例子。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上极端,其僵化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四) 小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小论文,既可以是对科举制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篇二:6.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篇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设计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古代的几副对联:①“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③“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
提问:这些对联说明了什么问题?⑴激励人们要用功读书。⑵通过读书以做官。
引导:古人“读书-做官”中间还要有一个环节,就是 “应考”,也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今天我们就来一块探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于是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板书)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第3篇: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1.概况
2.品级与勋官 3.唐代考课制度
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 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
一、概况 1.中央官制
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3)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4)一台:御史台(监察); 5)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6)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7)散官:(荣誉职务) 2.地方官制
1)虚设(道)置观察使
2)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3)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5)乡:耆老; 6)里:里正; 7)村:村正; 8)保:保长; 9)邻: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二、品级与勋官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 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三、唐代考课制度
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是职官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课不仅是政府对职官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积极向上、整顿吏治的有效措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考课制度。
1.唐王朝对考课制度的重视及原因
1)唐王朝对考课的重视
唐代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官吏的政绩考核制度日臻完备。官员的政绩考核经两晋南北朝的试行,全面考核官员政绩的导向更为明确。一是负责官员政绩考核的机构设置和考核方式趋于完善;二是政绩考核更加注重共同标准与侧重标准相统一;三是把政绩考核的结果公示,并与官员的定级、晋升和奖罚相结合。
唐王朝对考课制度高度重视,唐初就制定了考课法,同时唐王朝制定了系统完善的考课体制并且实行了严谨周密的考课办法。不仅如此,唐王朝的统治者对考课制度也是亲恭其事,对于都督、刺史的考课皇帝都亲自过问、提示。考核官员时,防范也是非常严格的,并且这种严格还体现在执行过程中。
不仅如此,唐统治者还亲任主考官,别赦德高望重的京官二人担任校考使,分校京官、外官考,同时,特派御史大夫或者其他高级官员为监考使。 2)重视的原因
-----隋朝的前车之鉴
隋朝的灭亡,除了史学界常说的隋炀帝的暴政之外,从政治的
运作来看,考课不严等诸多弊端,进而导致吏治腐败,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王朝的现实需求
唐初统一的局面,为唐王朝考课等官僚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唐初管理来源的多元化要求加强官僚系统的考课环节;唐王朝面临着制度建设,完善的官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统治者的用人思想,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四、考课的制度规定及其运行 1.唐代考课的制度规定
1)考课机构
唐朝时代,直接负责官吏考课的是考功司隶属中央尚书省吏部。唐代,致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此外,还有主事三人。令史十三人,书令史二十五人,掌固四人,分管考课的具体事宜。
唐代考核官吏自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皆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并设专人负责,且中央各决策机关派人协助,共同协作,做好这项工作。尤其是负责考核的各个机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而不相统属。
2)考课的类别
内考和外考。内考是皇帝直接对亲王级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以上。外官五大都督的考课。外考是由吏部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对四品以下的官员的考核。四品以下又分为京官和外官两类,分别进行考课。 3)考课的年限和时间
唐代统治者明确的规定了考核官员的具体期限,保证官吏考核的经常进行。根据玄宗时期编制的《唐六典》载,唐代考核官吏之制为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前,京外官的考解的一律送到尚书省,御史台和诸道观察使在九月三十日以前就要将所访官吏的功过善恶申报考功,且根据内外官距京师路程的远近规定呈交考解的时间。 4)考课标准
流内之官根据品行和才能两个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四善”是对一切官员德行的共同要求;“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性质所规定的不同要求,主要是才能方面的考核。
然后,根据官员具备善最多少,使共同标准与专门标准相结合,分为九等。
流外官的考课采取四等法,它有分等和记分两种形式,分等比较简化,以行能功过评为四等级,记分则是根据具体事实来评判。这种记分法与分等法相结合的州县考课制度,总体上是,凡为中上者加官进级。中中者守其本任,中下者将被解任或受到一定的惩处。
一些特殊官职,如“博士、助教?”,唐代有专门的考核标准。而对于那些考功郎中无权过问的,由皇帝内定的宰相,其考课标准更严,要求很高。唐朝还常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需要,临时规定一些定考标准。 5)考课的奖惩规定
唐统治者更具考核官吏的政绩标准,规定了严格的考核等级,并以此对官吏进行奖惩。唐代依据这种升降赏惩对考核优者,升官进爵,增加俸禄。劣者,予以降职,罢官削俸禄、减爵、甚至受到刑事处分,且从法律效力的角度保证对渎职者的惩戒和政绩卓越者的奖励。
在考察地方官时,特别注重实绩。 2.唐代考课的方式、方法
操作运作机制:
1)由中央各司和地方各州长官考定下属官吏
2)中央和地方各有关机构按照规定日期,把被考者的簿状送报尚书省
3)考科成绩还需进行复考,复考工作由考使和考功郎中、员外郎进行。
官位高的宰相、清望官、亲王以及大都督的考课则没岁进名由皇帝自行裁定,不受考功郎中管辖。 考核方法:
1)自下而上呈报政绩考核法 2)自上而下黜陟考核法 3)综合考核法---冬荐
3.唐代考课的保障制度
1)对书考官实行严格监督、审查
2)考课制度法制化
3)追考严格,纠其不当
4)实行公示制度,确保公正、公开
5)实行严格的考核资格审查 4.唐代考课制度的创新
1)考核对象分类化
2)考核机构专业化----吏部考功司
3)考核过程公开化
4)考核内容系统化
五、考课与吏治的关系
1.考课制度的完善及正常运转对唐前吏治的影响
1)唐代官吏考核制度化使各级官吏依法行政有了准则,保证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
2)完善的考课标准,为官僚行政职能提供了范本。
3)唐代官吏考核是治吏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官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完善的考课制度及正常运转促成了盛世局面的形成 2.考课制度的破坏和唐中后期吏治的腐败
1)定考不认真,不公平
2)乱施考课,作弊盛行
3)考课制度本身的弊病,如以年考为资历
第4篇: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学习目标
1.概述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认识民族友好的重要性,形成以尊重民族平等为基础的良好心态。
2.说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情况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
3.阐述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唐朝的繁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
4.重点: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预习导学
1.唐朝的民族政策
(1)民族概况:吐蕃—— 藏族 ;回纥—— 维吾尔族 ;南诏——白族、 彝族 ;靺鞨。?
(2)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 比较开明 的民族政策。?
(3)交往方式
①设立 行政机构 进行管理,如 唐太宗 时期,在西域设立 安西都护府 , 武则天 时期,在安西都护府北边设置 北庭都护府 。?
②和亲政策的实施,如 文成公主 、 金城公主 先后入藏。?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时期,册封粟末部首领 大祚荣 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 怀仁可汗 。?
④会盟方式,如唐穆宗时的 《唐蕃会盟碑》 。?
(4)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 和平相处 ;促进了民族间科技、文化、 经济 的交流与发展。?
2.科举制度的确立
(1)创立及完善
阶段
关键人物
主要贡献
形成
(隋朝)
隋文帝
要求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考试 合格者授予官职?
隋炀帝
正式设立 进士 科, 科举制 诞生?
完善
(唐朝)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
首创 殿试 和 武举 ?
唐玄宗
将 诗赋 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内容
①常设科目:考试主要科目是 进士 科和 明经 科。 ?
②进士科:考察处理社会 实际问题 的能力,加试 文史 方面的知识。?
③明经科:测试记诵 儒家经典 的能力。?
④做官途径:考中 进士 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受世人看重。?
(3)影响
①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 择优录取 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