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范例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范例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 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范例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 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