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教学资料主题班会内容页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2023-12-07 17:41:12主题班会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安溪县湖上中学数学教师张象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合并同类项。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课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进而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三种不同的统计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数学有用并激发出学生想去学想去用的一种迫切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理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水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经验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平均数虽然求的很好但对于意义的理解却不深刻。

(2)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等总结性的发言,有可能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

(3)如何合理选用三种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容易出现争论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才对,而忽略了其实只是应用哪种统计量更合理的错误。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较容易调动。引导学生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来发现掌握知识,采用“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来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始终贯穿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而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直接出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种旧知识经验与新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必须用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迫切的想去学,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应用,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可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发冲突

1、教师课件出示阿冲到华联超市应聘的情境图,并边解说信息:

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50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另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00元,经理说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听完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吗?

2、同时出示华联超市月工资表图,学生交流,你觉得阿冲月工资应该是多少?

3、教师抛出问题,那么这三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经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骗?

4、生练习求华联超市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并交流讨论得出:当一组数据相差过大时,平均数不能发映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么,我们前面同学说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评析: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借助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数所存在的缺陷,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期待。温故知新,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分析探究,建构概念

1、师问,为什么说阿冲每月的工资是650元呢?生自主讨论,思考并分析原因。

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强调,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取这组数据的中间那个数。

3、小结并出示中位数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资是通过中位数反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同学说阿冲每月600员工资呢?你们是怎么想的?生自主讨论。

5、学生交流,指导分析一组数据中的同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强调那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6、小结并出示众数的概念。

7、同桌练习说概念,教师巡视并指导概念中关键词的表述。

评析:立足学生的认知冲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空思考、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明白一组数据特征的可以用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自主合作,适度引导,积极强调概念的关键词,明确概念。

(三)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学生板演。

2、师生合作验证,进一步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出示一组数据,7,36,7,20,18,16请同学找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同时引导学生,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是,中位数怎么求?

4、小结,当一组数据为奇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那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师巡视指导并个别辅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评析:学练结合,及时的巩固和练习有益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设置不同的练习类型,生成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取中位数的方法。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质疑、验证获得新的知识。

(四)交流收获,小结课堂

1、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提示,比如说怎么取中位数?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

2、生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的精准和规范。

3、立足学生的疑问,有些数据里找不到众数。师生合作探讨众数的不性。

小结,同学们不仅在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而且还发现了问题,很不错。今后的学习就是这样边学边思考,才是会学习。

评析: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缺少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分析数据,寻找统计量的方法。进一步规范精准的表述数学概念,并且对学生的不懂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是课堂小结,又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三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认识到统 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第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别与联系,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知识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 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时已学习过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认识到了两个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前两节又学习了平均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描述和分析能力。而且八年级学生身心一进一步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按成绩由低到高的顺序编上1~5号。根据教材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自学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完成。重点、难点问题课上分组展示解决。教师调控课堂及时追问与点评。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分组调查八年级各班男同学的运动鞋号码。

2、说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以在自学教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案为主,以课前小组内合作交流为辅进行。最后分组展示突破重难点。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

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 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 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五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来感知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平行线,三角形的分类以及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好基础。

(二)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悟到的大量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建立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最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作业纸

二、 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并结合我校生本教育的理念,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感知图形变换

1、 (自定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自运作)研究展示,初次生成。

3、 (自调节)辨析内化,发现规律。

4、(自激励)列举现象,深化认识。

(二) 研究平移距离

1、(自定向)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2、(自运作)操作探究,突破难点。

3、(自调节)辨析争论,掌握方法。

4、(自激励)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四、 说板书

平移 旋转

小火车 小缆车 摩天轮旋转椅

方向 距离

向右平移5格

向右平移7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