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文学阅读美文阅读内容页

中国名人故事

2023-05-30 21:21:31美文阅读

第一篇:中国名人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贪腐,天下大乱。乱世中,江南出了一位名叫孙坚的英雄。

孙坚从小机智勇敢。他十七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乘坐一条客船前往钱塘。不料,船到钱塘江口,忽然遇上了一伙海盗。他们气势汹汹地跳上客船,不由分说,就抢开了乘客的财物。洗劫一空后,又在岸边吵吵嚷嚷地分赃。

船上的乘客大都是商人,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躲在舱里不敢露面。

这时,孙坚忍不住了,他怒火满腔地对父亲说:“这伙海盗太可恶了。

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让我去收拾他们。”父亲一听,连连摇头:“你一个小孩子家,哪是他们的对手?”孙坚胸有成竹地回答:“放心吧,我自有妙计。”说着,就提起一把铮亮的大刀上了岸。他站在一座高高的礁石上,扬起手臂,指东划西,做出一副指挥人马、部署兵力的样子。海盗们远远望见他神气活现的身影,以为是官兵大队人马来追捕了,慌忙丢下财物,四散逃命。孙坚乘机追赶,挥刀砍死一个海盗,带着人头回到船上。父亲看到儿子这样勇敢,又惊又喜。从此,少年孙坚的就传扬开了。

第二篇:中国名人故事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大陆难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成功子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台湾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结束。

第三篇:中国名人故事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着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又去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第四篇:中国名人故事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着作《海国图志》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地理概况,他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变法,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赋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第五篇:中国名人故事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