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高中作文内容页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2023-04-28 17:49:57高中作文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篇一

五柳先生,我是你的读者,同时也是你的崇拜者。

作为你的崇拜者,我崇拜你的高尚人格。

你能够舍去官场的浮华利禄,虚情假意,跟随自己的内心,过着清贫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旁人忍受不了如此的生活,而你却“晏如也”,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你喜好读书,却“不求甚解”,从不过分深究一字一句的意思,因为你读书从不是因为追求功名,而是满足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不像其他的文人士子,把一字一句都研究的仔仔细细,不仅为了读书而读书,更多的是因为求取功名。你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你生性喜欢喝酒,却因为贫穷不能经常喝酒。你的亲朋好友知道,邀请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本真直率,从不弄虚作假。

作为你的读者,我也要感谢你。

谢谢你的《桃花源记》。能让我们在这充满了世俗荣利、虚情假意的社会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小憩;能够让我们这些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的人们能在那两岸的桃花林里,抚慰自己脆弱、受伤的心灵;能让我在那个与世隔绝、充满美好的世界里,勾画自己童年天真的理想,仔细回忆自己曾经快乐的点点滴滴;能让我们在那个纯洁无污染的小村庄里找的自己的知音,向他倾诉自己的不快,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梦想,与他谈天说地;能让我们在那个不真实的梦境里,暂时忘却自己是有多么的失败,有多么的无助,是否曾经被抛弃,被人背叛,暂时忘却生活的不如意,现实的如此残酷。

谢谢你的《五柳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本真直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你,同时也让我们展开对人生的思考。是否享受好的生活就要背叛自己,成为自己曾经厌恶的角色;是否每天都要带上一个假面具,用笑容来掩饰内心所有的情感,只能在被窝里才能看都真正的自己,看到曾经天真无邪的自己;是否只能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才能有一份称心的工作,拿自己的尊严,去换取那“五斗米”。

对于你的评价,每个人都不同。而我认识的你,就是那个不随波逐流、率真豪爽、不畏权贵,那一个好读书、性嗜酒、喜著文章却只为供自己娱乐的五柳先生,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

我要感谢你,谢谢你为我们带来的那个世外桃源,告诉我们那个最真的你,唤醒人们心中的真情。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篇二

“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

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篇三

语文课本中,我们陆续读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长思,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阴,来到了我们眼前。

种豆的农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弃官不做的诗人爱上了农耕生活。开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锄晚归,有天际的一弯新月相伴,劳作之余的疲惫少了许多,一丝成功的愉悦袭上心头。虽然农艺还有些不精,却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不违眼中所愿,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个躬耕陇亩、自食其力的农夫。

采菊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的诗人是有着怎样的恬淡宁静。劳作之余,更有赏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绕篱独赏怒放的菊花,驻足细瞧,忍不住采撷一朵在手,细细把玩,把盛开的花儿,别在远处南山的发簪上。夕阳下,几对竞飞的鸟儿结伴还巢。此中真意,又有几人曾领会掌中的一阵幽香充塞了诗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时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败的菊,撩拨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隐士。

可爱的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知何许人的五柳先生有着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满足,精神的愉悦。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乡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澜,脱离污浊的尘世。常著文章,只为自娱,不求功名利禄,只为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样的平凡普通,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可爱。分明就是一位乡里的贤达,家中的一位长辈,左近的一位芳邻。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安贫守节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黑暗现实遮不住诗人探求的目光。穷困潦倒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自食其力、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梦吗!那一片灿若云霞的桃花,注定会沉浸在人们不懈追求的梦境中,芬芳万载。外表平静,内心火热;自己贫病交加,生活困顿,还不忘天下苍生,憧憬着人类有着美丽的伊甸园。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纯真性情,高洁品格,旷远胸怀的古代先哲。一个农夫、一位隐士、一位可爱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篇四

东晋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带广袖,暗香浮动,高谈阔论于山水之间。而陶渊明是乱世中的一朵空谷幽兰,开在那一场络绎缤纷的晋朝花雨中。

他,孤洁清逸,与天地为一体,浑然得为世所忘。千年后,人们不仅记住了荣光一时的王谢世家,也记住了这朵隐居在田园中的馥郁怡人的幽兰。其家虽贫,但木樽中斟着的是泛着诗意的烟水寒色;不像富贵的王谢世家,那金铸的酒樽中分明氤氲着浓艳奢华的色泽。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却钟爱于东篱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晋的浓黑墨渍里映忖得更加轻而飘逸。当无数趋炎附势之徒为了门楣而苦恼,而他却能有禅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为求得心灵上的一方净土。

也许,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为了映忖命运的悲哀,当悲哀已经注定成为悲哀,他明智地选择了为悲哀营造一层美丽的遮掩物,不让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魏晋时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渊明便少了一种沉闷与苦涩,当终日饮酒的阮籍已在穷途之哭的苦闷中消耗余生,陶渊明却在用余生去转换人生视角,另辟人生蹊径,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东篱,悠然于南山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洒脱飘逸,阮籍是注定品尝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涩消沉和醉眼迷离的逃避怅惘,陶渊明却放弃了去尝试。

阮籍的悲哀完全没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涩的穷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绝;陶渊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饰在那一种洒脱无为,乐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着梦,一个仙外桃源的梦,而这个梦延续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着的遥遥无期的一个梦

陶潜是隐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着多少真诚的本心,所以他执起了锄头,摆脱了官场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赏菊的芬芳,固守纯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实而孤独的净土世界里。他像兰,孤洁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隐逸,在岁月里静静绽放,清香悠远,沁人心脾,荡气回肠。

清晨的霞光飞舞在肩头,傍晚的星光闪耀在身后,风吹佩兰,锦年流逝,一颗心早已波澜不惊,摆脱了名利的熏染,换来浮生半世之闲。佛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陶潜凌于众生之上,浊世中的众生或惊,或诧,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随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极乐,用完美的田园风光掩饰这个时代的悲哀与黑暗。

时世造英雄,若是时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顺随本心,不要因为悲哀注定成为悲哀,而使美丽只作为忖托,辜负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描写陶渊明的高三作文 篇五

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之风,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多次复出又多次退隐,最终下定决心过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44岁时,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诗人心怀恬淡。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田园,他躬耕陇亩,以当地农民共话桑麻,虽然在务农上手艺不精,但却同农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晚年,他写出的《桃花源记并序》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是一种道家的消极观点。但这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是在诗人无力改变社会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话说打你打不过,躲还躲不起吗?在作者与黑暗社会抗争无果后,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观念毅然选择退隐田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折腰的气节,使陶渊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着超凡脱俗的形象,一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来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相当于当地的教育部部长,看似官挺大,实则在科举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小官,而且身处江州,又没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渊明的性格,也不会去捞取。但就是这么个小官,周围也尽是腐败,所以时间不长,就辞去了官职,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给,又被迫重返官场。年底,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郡督邮,因陶渊明不能忍受作为一个文人而向庸俗的乡里老儿而卑躬屈膝,所以在发出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叹后,放弃每月五斗米的俸禄(五斗约为75斤,大约一袋半的大米,仅能糊口)退隐田园,从此再不复出。

也正是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渊明的超凡脱俗的气节刻画进了我的眼中。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表达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陶渊明50岁后生活日渐贫困,最终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时,东晋十六国的纷争已过去了七年,但却并没有新时代的繁荣,南北朝双面对峙,战争依然不断,伟大的诗人是在战乱中贫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岁。

陶渊明虽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终是我眼中伟大的天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