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领袖1935》的观后感范文 (一)
2023年4月13日我局组织观看了电影《领袖1935》,《领袖1935》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所拍摄的电影,讲述了在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绝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电影谢幕后,我却不禁在心中思考,为什么工农红军在当时条件如此恶劣、经济如此贫穷、装备如此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冲破国民党优良装备的几十万军队,除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战术思想外,更为重要的莫属中国共产党全党全民族的团结一致了。
在影片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首的工农红军部队积极讨论,献言献策,直言献谏。私底下,是感情真挚的好哥们,工作上,是能红脖子讨论战术的工作拍档。每个人都秉着为大局好,为工农红军好,为人民的好的信念积极工作,认真努力,决议一旦做下,也能团结一致,忠贞不二地向着规定的目标进取。最终以简陋的装备、朴素的军队夺得了诸多战机。
而反观国民党军队坐拥几十万大军,办公条件高档,作战装备完善,理应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然而却并没有。究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党军队不团结所致,从上至下没有统一的信念,在作战中,蒋介石命令部下调转士兵守卫即将被攻陷的城池,部下竟因为担心自己的老巢没有士兵会让自己陷入危险,暗中背叛军令,不调遣军队予以支援,最终导致国民党失去了重要战略地。
团结就是力量,就如一支交响乐团,再完美的个体如果组合在一起不团结合作,各自按乐谱演奏,那音乐必然是杂乱无章,毫无悦耳之音。相反,个体若都能听从总指挥,团结合作,相得益彰,那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能通人耳蜗,沁人心脾。
电影《领袖1935》的观后感范文 (二)
影片由潇湘电影集团导演周琦、西北电影集团导演马德林共同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晖、刘劲、王伍福领衔主演,着重讲述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绝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红军长征在云南境内活动时间最长的县。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红军途经威信并在此集结,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1999年,威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于2006年被列为红军长征35个重要事件之一。此次电影拍摄,有70%以上的戏份将在威信县境内完成。导演周琦表示,长征题材影片拍摄一直是他心之所在。继《革命到底》、《通道转兵》以后,他就一直在蕴酿一部“不一样的长征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历史再现,还要能给予观众更多。《领袖1935》从周恩来的视角讲述红军在与国民党生死存亡的角逐之中,党选择领袖的过程。展示了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位伟人在血与火的硝烟中所建立的信任与友谊。
电影《领袖1935》的观后感范文 (三)
革命历史影片《领袖1935》在众多表现长征题材的剧目中,可谓独树一帜。既真实再现我党在民族矛盾和外敌侵略中,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这段光荣历史,同时,也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我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做出正确选择的历史进程。综观此剧,称得上是一部“小视角”凸现“新创意”的红色影片。
大银幕里表现长征的作品有很多,《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四渡赤水》堪称同类影片中的经典。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镜头聚焦于广阔的战场,以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去表现领袖人物的指挥若定和工农红军的英勇。与这些经典影片相比,《领袖1935》却别有一番新意,它在反映工农红军艰苦卓绝长征史的同时,着重表现我党由弱到强及领袖产生的过程。
导演周琦曾说,在拍摄完《通道转兵》后,一直想拍一部“不一样”的长征影片。 《领袖1935》颇为切中他的初衷,影片以周恩来的视角,采用现实与回忆穿插的非线性叙事方式,讲述他与毛泽东之间的革命情谊。这种表述方式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红军长征中那段峥嵘历史,同时也以亲近、自然的风格,展示了我党领导团队中由分歧到肯定再到全面认可领袖的曲折经历。这种视角虽小,但小中见大,以独到的创意诠释着一个重大的主题,让观众随着周恩来的讲述和回忆,完成对革命领袖多维度的精神塑造。影片不仅突出革命领袖在面对国内革命斗争和抵御外敌入侵时的高瞻远瞩,还集中展示了他在军事斗争中高超的指挥艺术。尤其是对领袖患难爱情及与普通战士、百姓鱼水之情的刻画,让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有机交融在一起,把一个革命领袖心怀天下,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的新创意还表现在领袖人物产生的过程中,完全是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做到客观如实地再现。比如围绕着“要不要攻取打鼓新场”一幕,有争论有分歧。但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分析,最终说服了领导集体,使红军避免了一次无谓牺牲。事后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是英明的。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对领袖人物的处理一抑一扬间也颇见功力。争论和怀疑是“抑”,耐心细致地说服和高层领导知错就改是“扬”,这种强烈的艺术对比,不但符合历史事实,也生动传神地映照出革命领袖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
影片的新创意还在于把镜头延伸到革命领袖面对艰苦环境谈笑风生吟诗对阕上。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处理,称得上是点睛之笔,不但让领袖的风采更加圆润丰满,也使影片从表现残酷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氛围。
如果说《领袖1935》从众多表现战争大场面的长征影片中闪现亮点,那就是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一段史诗,拓展了长征题材的创作维度。这也给更多的电影工作者一个启迪,红色电影不一定非要把焦点全力聚集于革命战争一线,讲好硝烟之外的故事,同样也能推陈出新,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电影《领袖1935》的观后感范文 (四)
11月6日,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八月潮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潇湘电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人民政协报社、湖南省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共同打造的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影片《领袖1935》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代及共和国开国元勋后代等800人出席了该活动。
随着价值观愈加倾向多元,革命历史题材从电影选材中的“香馍馍”逐渐变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该类题材上推陈出新,十分考验电影工作者的创作能力。《领袖1935》是周琦导演与马德林导演继《通道转兵》之后再度推出的长征题材影片。早在7月的开机仪式上,导演周琦就声称这是一部“不一样的长征电影”。如今作品初战告捷,在10月21日召开的专家看片会上,该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叫好,有些专家甚至给出“特别具有现实意义、时代高度乃至国际性”的盛誉。《领袖1935》究竟有何不一样?
不一样的视角
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关键之重是要选择好自己的领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该片一大新意在于,从领袖的造就和被确认的角度来写长征,反言之,从长征的角度写中国军队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怎么产生的,写党选择领袖的过程。这在以前的同类题材中从未企及,应该说,《领袖1935》将长征题材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写长征中的毛泽东,四渡赤水是绕不过去的内容。战争场面总是恢宏磅礴的,以前诸多影片往往动辄几千万来重现这些历史场景。《领袖1935》却不是直接呈现这场伟大的战役,而重在表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从顶层书写的角度,来解读四渡赤水,让观众看到战争的决策者是如何为了不失战机而做出迂回作战的决定,从而更加靠近历史的真实。
电影《领袖1935》的观后感范文 (五)
1935年10月19日,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艰苦卓绝的挑战后,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曾经沧海,盛世与乱世,交错成历史的梦影。笼罩着葱葱郁郁的山川,回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令人感到无尽的苍凉和悲壮。
观看电影《领袖1935》后,我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感触,我从未感觉与毛主席离得如此之近,仿佛那一次次慷慨宣言,一次次成功的指挥就在眼前。
夕阳映着群峰攒聚的`娄山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1935年2月25日傍晚,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在这个"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的兵家必争之地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这一天,密集的枪声响彻天险;这一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湘江到高原:四渡赤水是"逼"出来的。"湘江"两个字,牢牢地刻在92岁的原红三军团老战士王道金记忆深处。第五次反"围剿"后被迫撤离苏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边遭遇了最惨烈的一战。王道金记得,120多人的连队,过江后只剩下一半;他还记得两岸的石头溅满了鲜血。
死者的鲜血终于引起了生者的反思。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危急时刻,曾被取消党和红军指挥权两年之久,甚至没有被列入长征最初名单的毛泽东,以正确的主张和力挽狂澜的气度赢得了党内的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在实际上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史家说,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转折点。
但胜利并不是转瞬即来。被后来的军事家赞叹不绝的四渡赤水,并不是一盘预先布好的棋局,相反,它是被失利给"逼"出来的。
《领袖1935》这部影片着重讲述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内部矛盾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剿,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越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