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读后感内容页

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2023-07-03 17:32:29读后感

第一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是爱迪生对于“天才”所感,意思就是天才在背后总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纵观历史,若不是一些巧合机遇,哪来的一些成功呢?我要说,确实,爱迪生的这句名言早已过时,牛顿就是个例子。

如果牛顿不是巧合的话,那么万有引力的发现将遥遥无期,因为就算是没被苹果砸中就罢了,但如果被砸中的是一堆苹果的话,他肯定会被砸得晕头转向而被送去医院,即使没什么大碍,他也不会琢磨万有引力而是琢磨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从此就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保险公司老板。

在一个,假如不是机遇,那么诸葛亮也不会有人人皆知的舌战群儒了。如果在他讥笑陆绩时果盘里的橘子不甜的话,那么陆绩吃后,一来觉得寡淡无味,二来也不会偷放一个到口袋里去,那么诸葛亮也找不到陆绩的短处,这诸葛亮的“威名”必定也会大打折扣了。

老师们常言:天才始于勤奋,但在面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人人都勤奋,那么想要取得非一般的成就,还必须靠天赋,像小品演员赵本山身上就有一种天生的喜剧元素,他一出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会赢来一阵掌声。由此看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一的汗血与灵感也就站得住脚了。

当然,伟大的成功也不只是靠天赋,在适当时,必要付出一些努力,只是,仲永因为种种原因什么也没学习。

总之,爱迪生的话固然不错,但用于现在的今天,也许就不太适合了,官嘉丽说过:圆的东西是堆不高的,总得方方正正才可以堆得高。其实,促成方正的就是天赋,做人也是如此。

第二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我们在前些天刚刚与老师一同学习了由著名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这是一篇评论教育的事,通过学习这篇古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后天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伤仲永》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平民,在他生长到5岁时,还从来没有见过书写用的工具,突然有一天哭着喊着问父亲要,因为家里没有,所以父亲特意向邻居借来了工具,当他拿起笔来就立刻写下了4句诗,父亲觉得很奇怪。这件事马上就传遍了整个村子,有学问的秀才都想来认识认识这位“神童”,有的人还特意请他的父亲到家里做客,有的用钱求方仲永作诗,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方仲永到处做客,没有让他继续学习了。到了,十二三岁时,他做的诗就没有以前做的好了,而再过几年,他就如同常人,再也做不出诗来了。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些天在《青岛晚报》上的一篇文章,那是一篇介绍“数学神童”鲍某某的事,文章记述了他从出生到现在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同样是14岁,为什么他就知道这么多数学知识,而且能提前上大学呢?”这些问题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为什么他的语文和英语又会这么差呢?”当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我从得到了答案,他虽然有数学天赋,但他没有语文和英语天赋,有天赋的那一门功课,只要老师一点,他就会明白,而没有天赋的那些科目,就要老师细心的讲解他才会明白,而他又把心思全部放在了数学上,所有数学就提前达到了大学标准,其他科目也因此没有学好。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是数不胜数,在一个班里学习的同学,有的语文好,有的数学好,有的英语好……但没有一个同学是在这所有的学科中学的都很好,我们都是要通过老师的指导才能学好,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接受后天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应接受后天的教育,成为一名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

第三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我感触颇深。文中讲述了一个世代以耕田为业的五岁儿童方仲永,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做出了“传一乡秀才观之”的好诗。却又在“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沦落为普通人。

读完后,我才明白那个“伤”字,是哀伤,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对天才的告诫,是天才堕落后的千年泪。我也为他而伤,伤仲永那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天才沦为庸人的父亲;伤那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亲有长远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绝四处拜访,努力学习,我想他绝对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有过它。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要比万中无一得“通悟”再“不使学”间悄然离去的方仲永强许多。我们虽然没有他聪明,没有他的才华横溢,却有着比他更长的求学路,比他更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是为所有求知的人写的训诫,天才读后,会更加努力;普通人读后,会永远忘记自卑。人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堕落的天才,不过是反面教材罢了”。

第四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5岁时,就会做出颇有文采的诗,成名后,父亲为了贪图名利,就让方仲永放弃学习,带着他到处拜访,题诗,最后因为他不再努力学习,最终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没有受过教育,却如此聪明,对别人来说太不公平了。有些人也许日夜读书,勤奋刻苦,却还不及方仲永当时的一半。

读了这篇文章,我既替一个有着极好的天赋的人没有成才感到惋惜,有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个人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才取得成绩的,可方仲永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不比普通人强到拿儿。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告诫我们努力学习的句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有多少名人为我们做出榜样;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称为小笨蛋,最后退学。可他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成了大发明家。一个人不一定小时候学习好,就可以成名人,也不一定小时学习不好,就成为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断努力的刻苦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辉煌的顶点。

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向那些有成就的伟人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刻苦的精神。我们就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利用时间,奋发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论述了人的先天才能和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对吾辈教益匪浅。

天才到底是什么?虽说余已过不惑,但偶还是认为这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悲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以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思之,不禁汗颜。倘若灵感不光顾,岂不是俺们的汗水都白流了?还好,姓爱的并非只他迪生一人在说话,还有个叫爱因斯坦的,这个爱也说过一句话: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再思,确也是。你可能不是天才,但你却可能成功。如是,吾心释然。

想俺四十余年光阴,书也读了些,人也见了些,神童不少,天才不多。王荆公晓得个方仲永,然其父不使学,终泯然众人矣。哎,咱也别老拿孩子说事,你如若摊上这么个老爸,也只能由命了!只是可惜了仲永那孩子!

俺倒也附庸风雅,与琴书画无缘,硬是和棋搭上个边,说到玩棋的,以前有个吴神童,有幸碰到段执政,渡洋学弈,后竟自独步天下;又有个高丽神童李,入曹府深造,数十年也无人能敌。此二人,不可不谓天才!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们执着、他们进取、他们拚搏、他们坚持不懈,---总之,他们成功了,你说他们是天才也就不为过,因为他们以前确是神童!好脑壳,爹妈给的,打小又不让咱混吃混喝,见天叫咱黑的白的,直弄得咱是天才咱怕谁!

然则却也知晓神童若干,终未进身天才,个中原委,莫衷一是,余生也愚,不明就里,乞明者明示!

第六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一个天才儿童,因他的父亲贪图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终日带着他四处拜访同乡,题诗赚钱,以至于他到弱冠之年沦为庸人,平庸无奇。王安石所撰《伤仲永》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十分令人叹惜的故事。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方仲永后天没有学习,从天才变成庸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从笨蛋变成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三四岁时还不大会说话,有点迟钝,上学后,还笨手笨脚的,经常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受到嘲笑。接下来爱因斯坦醉心于几何学,忘了游戏,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数学定理并自己证明的世界里。上了大学后,他热衷于物理学。他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与证明上。他出门时,口袋里总会有几张纸和一支笔,因为他散步时也在思考,这样以便于及时地将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记录下来。爱因斯坦26岁时,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来又相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出于勤奋。”方仲永虽为神童,但后天没有学习,未加以磨练,身上的光环便渐渐暗淡,直至“泯为众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学习,那就更糟了。所以,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就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天资有多么聪慧,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否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七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方仲永的天资,是从小就显现出来了,真可谓天资聪明,他的天赋也同文中说的一样,是像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样培养的话,必须能成为“名垂千古”和“独领风骚”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许此刻语文书上的那些古诗,大都会变成方仲永写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我的手里,要是仲永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许就不会这样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多亏了他母亲对环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叹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之时,也庆幸自我是身在育才这样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让我深受感触。在世界上,像仲永这样有才华的人,能够说是万里挑一,数都数得出来,我们自然没有仲永那样的天资。天才不学习,就只能成为平庸的人。我们本是平庸,再不学习,那就是自灭亡。要要我们还沉醉于游戏的欢乐中厌恶学习,那么将来我们该怎样办,成为第二个”仲永“?也许还不止吧!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天资。

我们虽不是天资聪明,但也没有像仲永父母那样的父母。回看历史中各个风云人物中,有几个”受之天“?又有几个”受之人“?不难发现,自我的命运就在我们自我手中。

第八篇:初中生《伤仲永》读后感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飘出,在校园里回荡,可我,却沉浸在了这故事之中。

方仲永,出生于农民之家,却有着出色的头脑,虽从未见过文房四宝,他却哭喊着向父母求要,这难道不是好学吗?我们——新一代的初中生,该不该向他学习这种好学的精神品质?

他才能杰出,不但能立即作出诗来,而且,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是十分好,甚至使整个县的秀才来观看。并且,他还能看着物体立马就写出诗来。在美妙的一天里,对仲永诧异不已的同县人竟然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还有人用钱来购买仲永题名的诗。他的父亲灵机一动:“这难道不有利可图吗?”于是,他每天牵着仲永在同县人的家中做客,并不准仲永学习。

果然,好景不长,在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叫他作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当了。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如果问他的情况,那儿的人会叹息的说:“他已经与普通人没有不同的地方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会成这样?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说:“仲永,上天赐给他的才能胜过了其他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有才能的人许多,但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话,会怎么样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