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考试作文内容页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2023-07-06 06:08:44考试作文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篇1)

在爸爸妈妈的抽屉里收藏着两件“宝贝”——两本很旧很旧的相册,一本是我还没有出生前爸爸妈妈的生活照,一本是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爸爸妈妈说,这两本旧相册是他们最珍贵的宝贝,里面记载了一个新生命的成长过程。当然这个新生命就是我。

在一个暑假里,趁着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偷偷地拿出两本相册,左看看右看看实在是看不出什么珍贵的地方。好奇心泛滥的我在“寻宝”欲望的驱使下拿起剪刀剪开一张照片,发现并没有任何“藏宝图”,接着又剪开第二张、第三张……一直到剪累了才停下来,看着一大堆剪碎的老照片这才意识到犯了大错,这可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呀!

爸爸妈妈翻开相册给我讲起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从我刚出生到牙牙学语,从学会走路到上幼儿园,从第一天上学到每一次出游……很多事情我都没有印象了,可是爸爸妈妈说起来却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我这才明白,这些旧照片里藏满了爸爸妈妈对我无私的爱,想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

成长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已经在记忆中的事情,也会随着成长而成长。所以不同年龄的人心里,回忆的味道是不同的。

一开始我并没有理解爸爸妈妈这番话的深刻含义。我常常想,这两本普普通通的旧相册能有多宝贝,难道有什么藏宝图?直到有一次,我差点犯了“弥天大错”。

如果承认错误,爸爸妈妈不原谅我怎么办?可是如果不承认错误,我不就成了撒谎的坏孩子了吗?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我心里一直激烈地斗争着。一直到客厅响起开门的声音,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了,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爸爸妈妈看到我反常的神情,就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他们走到房间里看见了一片狼藉的地面,已经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但他们没有责备我,而是先急忙翻看了抽屉,发现记录着我成长经历的那本相册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

从此以后我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与莽撞让爸爸妈妈担心,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旧相册虽然被我剪坏了,但他们的新生命长大了”。现在,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通过这一次错误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次新的成长。儿子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篇2)

按照惯例,刚开学的我们要收看新春第一课。节目开始了,可是电视节目的呆板,着实然人沉不住气。好不容易快熬到了下课,他出现了。

教室里叽叽喳喳的很吵,大概是被这赡养八位老人的不容易给震撼了吧。我提起精神仔细聆听他的故事。我很难想象,以一人之力,是如何照顾好如此多的亲人?一家八个老人,我对他多了一份钦佩之情。

我猛然想起了妈妈常常念叨的“父母原来树木同那能免得落秋风。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啼总是空”。作为家里的独生女,他没能看到爷爷最后一面。她觉得心中有亏欠,而今不留余力的照顾奶奶。她也常常给我灌输孝的重要性,她不希望我长大后后悔。

人们常将家风总结成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孝便是其中之一,显然的,罗必炎家已经有了这种风气,或者说是罗必炎掀起了这种风气。他的女儿,在节目中的几句话更是揭示了他们家拥有一个好的家风——孝。我敬重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也会努力学习他。

等到我们老去那一天,我们能像罗老那样不留遗憾;我们还能看到有一群年轻人,周旋于优良家风。等到有一天,还有更多新的、旧的家风在传承!

一家八个老人,我的内心被这看似不可能的震撼的。

罗必炎,一位标标准准的老农民。他的故事,从为我们讲述他的家人开始。“我有我的生父生母,继父继母。我爱人的生父生母,养父养母。”他说的好似轻描淡写,但我似乎感受到平静外表下,不平静的心。

头顶着巨大的压力,罗必炎自己都年岁已高,可他在讲述的的时候,对于孝道,他依旧坚守。“除了我爱人的养母还在,其他七位我都为他们养老送终。”罗老这话说的毫无保留。每一位都养老送终,罗必炎做的没有亏欠,不留遗憾。我隐约看到,罗老的脸上,有一丝丝自豪,那是对自己尽孝了的幸福满足吧!

我知道,每个老人,每一位父母。都不容易,有哪个子女不想为父母尽到最后一份孝心呢?所以,我们要极力避免这种事情。第一代人没能尽孝,不能再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那样只会把遗憾越积越多。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风气,一种能够流传的风气,一种孝道之风——孝的家风。

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向来也注重孝。例如我们学校的孝雅文化,已经小有成就。再例如妈妈为了不留遗憾,努力孝敬奶奶这都是前人带得好头。我们从小受到这样的熏陶,有良好的家风左右,可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呢?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也许不再留在父母身边。没错,我们需要新的家风。当有一天回家看看都成了父母的奢望时,我们是失败的。我们要为子孙后代带好头,代代相传成为如颜氏、曾国藩那样卓越的家风家训。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篇3)

“喜新厌旧”是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的一种思想。经常被人骂得无回口之力。但是凡事都要看双面性,“喜新厌旧”也有它的有利的一面。

其实,从实质上来看,每个人都是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连那么老的《大学》上都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没有人会放弃一台最新的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而选择一台只有一个频道而且看不清楚的14寸黑白电视。也不会有人不要一辆超豪华的法拉利跑车而死抱着一辆六七十年代的28型大自行车。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或无意识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新厌旧”,这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正常并且普遍的。

喜新厌旧还是一种拉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视原有的东西如草芥,当然不是它们没有价值,而是我们的眼光瞄准了比原有的更好、更新,更具有实用性的新的东西。这就必须要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相加,才能把“新”的拿过来,取代“旧”的。

正是人们有了“喜新厌旧”的思维方式,这个社会才会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前进,不断地发展;才会在厌旧之后改造或创造出为大家所喜的“新”来;也才有了所谓的“永恒”。

需要加一点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喜新厌旧”不等同于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是指在两个差不多价值的东西之间徘徊不定,反复无常。那就是人头被骂臭了也是咎由自取。而喜新厌旧却要心明眼亮,充分发挥脑与手的价值,认准新与旧,然后怀着沉重的使命感到历史的洪流中去推波助澜。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篇4)

读到《笑傲江湖》中丹青生将十年新酿加入到五十年的陈年美酒中,那陈酿顿时少了储存经年而生的燥烈之气,且陈酿中多了新酒的清甜,新酒中又多了陈酿的余蕴,交相融合,叫人回味不绝。

顿时有所悟,或者新与旧之间,并非矛盾对立。新旧相融,互为辉映,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因为旧是新的基础。新生之物无法凭空而来,往往是对旧物的继承和发展。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已不过是空中楼阁。想到那段文化的黑暗岁月中,多少激愤青年对着孔子儒家猛打猛砸,高唱所谓的“新文化”。历史证明,这种为求“新”而一味忽视,乃至于片面否定“旧”的做法,实是文化的一段耻辱。现下所热门的“和谐社会”之说,其实颇值得品味,那岂不正是孔子“仁”“和”思想在新时代所发之光辉?!新,不论是发展也好,改造也罢,总是要立足于旧,才站得住脚跟。

而新,又是对旧的绝好补充,是对旧的扬弃。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亦是一种可怕的偏颇。便如清末,资本主义发展早已日新月异,制度文明了一个时代,朝中大佬依旧抱着“夷制皆不足道,唯器物可取”的思想,紧握儒学里的伦理等级不放。所谓的“中学为体”最后也不过是溥仪亡国时的一纸辛酸血泪。旧,总是要新的发展传承变化才能恒久地保持活力。便如儒学在孔子手上不过一个“仁”字,到朱熹时已演化为“天理”之说,明末又演为王阳明的“心学”,等到清时,又是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家的改造与创新。儒家一说,在历史长河中长存,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闪耀着恒久的光辉,不得不说是承旧开新之功。

新如垂髻小儿,旧便似苍髯老者。小儿总是要靠长辈的提携指引才得成长,而老者年华渐逝,总要有那一股青春活力来补充和继承。

先贤曾云:世若无仲尼,白昼如黑夜。却不知,若无后人的继承、若无后人的改造发展,仲尼也不过是被迅速忘却又或是古板的千年不变的僵如老尸,那才真正是“白昼如黑夜”了。

“新”与“旧”的关系,便是如此,并非对立,而是缺一不可,认真揣摩与处理,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焕发出真正恒久的美好!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5篇精选相关文章:

新与旧变革与反思高考作文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成绩很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城市街道广场更为整洁,住宅小区环境优美,城市绿化、城市交通等巨大的变化都使人感到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气息。有不少受到人们称赞的建筑与规划作品成为城市亮点和风景线。如亚运村场馆、中银大厦、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图书馆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是以更高的要求,同世界一些国家的首都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应当说无论是建筑、环境或规划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城市建设各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令人不满意之处。这里仅着重从新旧关系的处理上谈谈看法。这也是一个困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建设方面对全国具有示范和榜样作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在现代化建设中若解决不好新旧关系这个问题,很难说是成功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对新旧关系处理的主要问题,可简要概括为“新旧五题”,即城市新旧定位,古都风貌维护,保护性城市设计,文脉承续与创新,城市美学风格等五个方面,兹略议于后。

一、城市新旧定位问题

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新与旧缺乏稳定准确的科学定位。这个问题在解放初五十年代如何规划建设首都新的行政中心时就已提出,在城市发展方向上到底是以旧城为主,还是以另辟新城为主,几十年的争论过去了。自否定了以梁思成先生分新城旧城的规划思想为指导的“梁陈方案”后,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建设发展,到底应有一个什么样的科学的指导思想,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原因的影响,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上讲,还是争论不休,见仁见智,令决策者举棋不定,到现在也未从根本上加以明确解决。因而长期以来,首都建设基本上是立足于在旧城框架内去寻求新发展。而旧城框架原本就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要令其容纳不断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要求,这本身就有着先天造成的极其尖锐的矛盾。这就象要在一幅历史名画上添加新色彩新内容,所得到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受制于老框框,只能是自我束缚,无大作为,迫于新旧杂处,格局混乱,既难协调,又无整体性。同时又由于赋予旧城难以承受的过多的所谓现代化功能,不得不以牺牲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为代价,以旧城改造为名大拆大建,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如北京民居四合院街区不但未得到认真有效的保护,反而遭到较大的破坏。而新建筑虽建得也不少,但由于见缝插针式的零散布局,难以形成新街区成片成街的气候。新的不新,旧的更旧,至使城市总体形象十分杂乱,不成章法。这种现象在二环以内的老城区特别严重。加之逐年的人口聚集日趋激烈,围绕旧城核心积累而不堪重负。城市外延呈同心园式环状膨胀,更使旧城压力不得疏解,外环不断扩大到五环六环,以至城市规划成了无休止“摊大饼”的失控状态。这种非散发式的结构,使城市功能与效率受到很大的制约。

纵观世界上不少名城,典型的如巴黎、罗马等都无一不是走的保留旧城,发展新城的路子,或如东京、汉城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建设副都心或卫星城。面对新世纪的首都发展规划编制,现在应该是积极吸取各国的有益经验,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作系统的总体反思,再不要把主要的建设项目“窝”在旧城框架内作文章,而应对二环以内的旧城作整体性保护为主的规划建设,大力疏解人口压力和建筑密度,创造人居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和谐的空间环境,弘扬古都风貌格调这一基调。应当把新项目更多的放到二环以外或另建新城及卫星城。总之要从更高的城市发展战略认真研究新旧战略定位,以大北京观来谋划首都更为科学的总体布局。

二、古都风貌维护问题

旧城古都风貌整体性保护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与试点经验,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早就提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对古都风貌理解不一,加上长官意志的错误导向,至今仍未在基本概念上予以澄清。能不能明确地有力度地提出整个旧城62平方公里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基本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并加以试点系统指导旧城更新改造的实践。但至今似乎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说法的全貌。这些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成绩也都多多,不少居民的确住上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由于旧城改造这一口号从一开始就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理解,以至后来渐入误区。并不是什么“改造”,而是大片四合院、历史街区胡同整个拆除、推倒重来。怎一个“拆”字了得!大拆之下,不少本非危房,实为可改造利用的旧房四合院,甚至有些名人故居,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都成片拆光。保护的呼吁声抵挡不住推土机的轰呜声。这样拆下去,古都风貌除了故宫以外都将荡然无存。好在现在已有了一定力度的纠偏表现,有关部门出台了北京25+15片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定,给人以鼓舞,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这是一种进步的觉醒。但这还不够,这不过仅仅是旧城整体性保护的起步而已,今后的路还很长。要知道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老建筑拆一个就少一个,新的假古董不能代替它。北京旧城要做到尽量不拆或少拆,对每拆一幢都应认真进行论证分折,除了作为实体的房屋,还包括虚的空间环境,要尽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信息。

应该看到,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城保护理论尚存许多研究的不足。由于长期受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所谓“破四旧”思潮的影响,至今余毒未尽,对先人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尤其是还未定为文物建筑的旧城历史街区的价值认识不清,决策不当,保护不力。而有些又美名其曰保护,实际上是“建设性破坏”,大造假古董成风,这都反映出理论上的苍白与浅薄。因此不是简单地宣布扩大保护区搞几条规定就可以高枕无忧。这里面有许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城市艺术格调,城市肌理,空间环境氛围,色彩尺度以及在技术政策上基础设施配套,经营政策等等诸多问题复杂地纠葛在一起,需要理清。有许多还要通过一些试点实践来不断总结。而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还相当大。欧洲许多国家在老城保护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自二战以来花费几十年努力,进行现代化复兴与改造,对于其传统石结构体系的古建筑来说,在使用上尤其是在维护古典风貌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现代基础设施的改造,十分不易。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传统木结构体系如民居片区的保护改造方面也有不少创造。这些都值得借鉴学习。因此,要清醒地看到,到底如何科学的保护好,更新改造好旧城历史街区以及旧城的整体性保护必须大力加强理论指导的研究与试点的探索。否则就会出现理论论证不清,盲目指导更新改造实践,造成更可悲的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把错误或不成功的改造实例当作成绩宣扬,非但可悲,而且后果可怕。

城市现代化建设应当有两个标准,一是新区的建设水平,二是旧区的保护水平,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特别是后者,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保护。因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而且也反映其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旧城实施整体性保护的方针几乎是一大世界趋势与潮流,尤其对一个国家的首都更是如此。如法国巴黎开辟台方斯新区,而老巴黎旧城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全作整体保护。而北京旧城只有62平方公里,几为巴黎的一半。但从古都风貌整体性来比较,北京旧城的保护与巴黎相比就差得太远了。现在的北京规划发展已至五环六环,规划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难道还保留不下区区几十平方公里旧城核心的立足之地吗?难道新建筑还要硬挤进去与祖先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比高下吗?这些问题尚须深思。

三、保护性城市设计问题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规划意图的直接实施手段,是连结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中心环节,是经营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有力保证。但在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城市设计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从设计到实施还十分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城市建设指导上,还缺乏有效的城市设计,特别是在处理老城区新旧关系方面,至少是这样。由于认识到旧城保护必须从城市设计具体入手,北京旧城建设已开始就一个地区或地段应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如大栅栏及前门地区的改造保护规划还搞了国际竞赛方案投标,都是良好的开端,值得提倡。但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理清做好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思路。

首先,对于北京旧城62平方公里范围认定应加以整体性保护为目标,应当有计划地分片区做好城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把旧城作为整个北京的文化精华核心地区,当成城市艺术精品真正保护好,设计好,建设好。这一精品地区的确要精心推敲、慎重下笔。如若品味格调不高,活力不够,功能欠缺,人居环境恶劣,无论其它二环以外新区如何漂亮,如何好,就整个首都建设来讲都是不成功的。考试大

其次,要以有机整体协同的观点在城市设计中慎重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文化与功能的关系,建筑形象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把城市构成诸要素统一协调,共同凸显该街区城市设计主题。对于旧城保护主旨来说,尤其注重北京古都文化精神的灌注,亦如京剧的“京韵”、“京味”,以与新区形成对比强烈的文化风貌反差,才能有其鲜明的特色。

第三、对于旧城区的城市设计来说,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随意改变或破坏旧城原有的形态格局、城市肌理和城市空间环境氛围,包括体量、高度、空间尺度等控制要素。要避免过分强调满足现代功能要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强制性地开路拓宽,盲目追求壮观气派。作家刘心武曾撰文呼吁要维护什刹海城市传统情调空间,是很有见地的。在这些方面,如何在风貌格调上尽可能保持其原真性和整体性至关重要。尤其历史地段的空间环境的经营,是十分细致讲究的,一木一石皆可生情,尤其不能滥用“加法”,生造“大手笔”,脱离环境基调画蛇添足。来源:考试大网

第四、要充分意识到旧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难度,不能急欲求成,为所谓政绩抢工,否则事与愿违。要先读懂旧城这部历史巨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四合院,一条胡同,有多少说不完的故事,藏有多少深沉的历史信息。规划师建筑师要广为调研,深入挖掘,而且还须有相当的人文历史艺术修养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有许多东西常常是在失去它的时候,才会发现它的真正价值,例如在平安大道、广安大道扩建拆除旧建筑时,有多少以前不知晓的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物和事才暴露在人们面前令人感叹。因此旧城的城市设计是很谨慎的一件工作,需要有极高的水平才能搞好。正如修复一件文物或名画一样,比起重新复制一件仿制品要难千百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旧城的城市设计比新区的城市设计要复杂困难更多,是欲速则不达的,真正的旧城改造就是慢工出细活。

第五、协调新旧,深化城市细部,精心组织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艺术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没有好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只能是粗放的,不可能作深作细。现在的新建筑不少,但为什么感到没多大品味和看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城市细部观念的指导。此外,旧城城市设计还需要认真为寓新于旧出好题目,把握好该地段片区新建筑应担当的脚色,否则不可能指导建筑创作产生精品,也不能出现融新旧于一体的城市艺术和谐共生。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街头绿地等主要靠城市设计加以指导实施。这方面是北京城市环境建设一大弱项。西单文化广场虽有不足,但总的应该说是北京新时期城市设计一个最早的范例。但就多数地段而言,城市设计是很不够的,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意念。如有些街区的改造,仅是街面的一张皮,到街背后完全是另一番脏乱破差的景象。不少重要的城市节点,似乎多是自发生成而非整体协同城市设计的结果,占地阔绰,景观杂乱,环境空间破碎,谈不上结点是城市艺术的集中表现。这是旧城改造城市设计要引以为戒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