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
你曾对化茧成蝶感到过好奇吗?蝴蝶是花朵的宠儿,是自然的使者。缤纷的花丛间,茧里的蛹在蠕动。它的身体蜷曲着,挣扎着,它要在今夜脱离茧的牢笼,否则它今夜就要永远的睡去。虫蛹在茧中挣扎,撕破一层又一层的丝茧,它在突破,在脱变;它在呐喊,在尖叫;它在翻转,在挤压。它要用力挤压,将全身的汁液挤到翅膀,它要破茧而出。一丝光线透了出来,它终于化茧成蝶。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驻,凝固,在好奇中,我惊叹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力量。
你也曾对秋的喧哗感到过好奇吗?秋天的果实画上了丰满的圆弧,每一个都变得宁静,风不动,树不动,枝丫止在山腰。秋日如一条流淌着的河,完成一次自东向西的轮回。寂寞的表象下,秋虫沿着成熟的道路执着地爬,它要去园一个很久的梦。枯叶潇洒的飘落,委托秋风把它埋葬,它要体会一回生命的圆满,成熟的果实沉坠在枝头,随着秋声在炸裂,它要裂成一道伤口。还有秋天里的人,在无比巨大的果园里忙碌的来回走动,摘下果实,咬下一半,将另一半留给土地,留给秋天,他要走出果园,告诉人们秋收的喜悦。
我惊讶这秋:它不仅是是一幅金色的图景,更是秋虫用力爬出的一道水泊,还是秋叶的一次用力挣脱,更是秋实用力撑开的一道伤口。
你也曾对花之绽放感到过好奇吗?花萼上长满了长长的尖刺,紧紧的包裹着花苞,如同给花苞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小小的花苞沉默,着它不是屈服于花萼的压力,它不是折服于痛苦的折磨,它是在默默耕耘,它是在储蓄力量,它要想方设法探出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强壮。为此,它抗争,它搏斗,它要把花萼撕成碎片,走出牢笼,打开枷锁。
我惊奇于花儿绽放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娇艳欲滴的色彩,我闻到了脾人心肺的香气,我听到了呐喊着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就这样,我带着好奇之心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它的声音,去感受它的力量。
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相关文章:
第二篇: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
好奇有时像只猫,任何新奇的线团都躲不过它的眼,谨慎虽会让它们保持距离,但探索的精神还是会让它扑上去,与新的线团缠斗在一起。
在我九岁那一年,好像是三年级了吧。三姐已经初三了,正是喜爱看小说的时候,我总是缠着她问她看什么?她总是酷酷地回一句:“小说”。随后又翻过身,不理我。从此,“小说”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如猫搔一般想要看到那种东西。
终于有一次得手的机会,三姐看过那本厚厚的书后,并没有放到我够不到的书柜上面,而是随手就扔在了床上。我四处看了看,确认无人后,就捞起了那本在我看来很华丽的大书。书名我至今都记得,是郭敬明的《幻城》。翻开书,仔细地读起来,即使有许多的字不认识,但我仍能体会文中的伤感。
一个个人物浮现在心头,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媒介,把我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是一场无声的盛大舞台剧。我虽然不能与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对话,但我能感受到弟弟对哥哥的固执,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伙伴离去的痛苦,其中的悬疑、惊悚、泪水、欢乐,让我目不暇接。
不知不觉中,姐姐已经站在我身后,而我还浑然不知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偷笑着看着我。如果已是布置好的,留下书就是等我上钩。当我从另外的世界苏醒时,姐姐已经看了十几分钟。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从三姐那里借走书,即使要高昂的“借书费”。可今天想来,我也不认为那是霸王条约。
好奇心让我遇见新奇的事,让我遇见了另一个世界。
第三篇: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
小时候的我,对什么事儿都好奇,好奇心总是促使我去发现,去寻求答案。
那是六岁时的夏天吧,妈妈正在看电脑。阳光亮亮的,从窗外照进屋子,热热的光影在鱼缸上荡漾。小鱼们都游到靠墙的那边去了,那儿是一片流动着暗影的阴凉处。我好奇地走过去,趴在鱼缸边,对它们说:“小鱼,小鱼,你们只能在那一处地方躲阳光,多挤、多憋得慌啊!要不,我把你们捞出来透透气儿?”小鱼们没理我,有的躲到水草里去了,有的沉到了水底,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和我在玩捉迷藏呢。
我也不管小鱼乐意不乐意,于是伸手进去,一下子就抓住了那条我最喜欢的小黑鱼,用手捧着,小心翼翼地放到了我的书桌上。房间里的空调丝丝作响,我给小黑鱼说:“这里多凉快,多舒服啊。”
小黑鱼在桌子上努力地跳动起来,嘴一张一张的,尾巴甩来甩去。我想,它一定在说“谢谢你”!我乐呵呵地喊妈妈,“妈妈,快看,我把小黑鱼从鱼缸里拿出来乘凉啦,它可开心了,还为我跳舞呢!”
妈妈急忙跑过来,“哎呀!”叫了一声,不由分说,抢过小黑鱼就冲了出去,把小黑鱼轻轻放回了鱼缸里。小黑鱼在水面飘了一会儿,翻了个身,慢慢游走了,妈妈这才舒了一口气,点着我的额头说:“你这倒霉孩子,小鱼离开水就会因为缺氧而死掉的!”
“会死掉?为什么?为什么鱼儿不能离开水?为什么我们不在水里生活?为什么……”我不顾妈妈生气的神态,嘴里溜出了好多“为什么”。
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你可真是个特别好奇的孩子!从小就你问题多!”
妈妈拉过我坐在沙发上,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解释道:“鱼是靠腮呼吸的,它通过腮片一张一合来溶解水中的氧气,一旦离开水,腮片就粘合在一起,它就无法呼吸了。没法呼吸,不就会因缺氧死亡吗。而我们人是靠肺呼吸的,我们没有腮,无法象鱼那样在水里生活。而两栖动物,如青蛙,它们既有腮也有肺,所以他们是水里和陆地都能生活的动物。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有好多好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读书多了,观察多了,慢慢地你就会懂得越来越多。”
“那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把我想知道的事都弄清楚!”我举着小拳头,宣誓一样说。妈妈脸上绽开了甜甜的笑意。
确实,我天性好奇。什么“蜗牛为什么总是背着自己的小房子”呀,“人为什么没有翅膀”呀,“肚子为什么会饿”呀,“小白兔为什么不会哈哈的笑呀”呀……我碰到什么就喜欢刨根究底地问,慢慢地,便发现自己懂得了不少小知识。
爸爸说我有点傻,但是,没法呀,谁让我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呢!不过,我想说:从小到现在,我就是在好奇中成长着。我要说:好奇,真好!
第四篇: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个或一串奇怪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为什么”,可别小看了孩子的好奇心!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正像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的:“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强烈的好奇心,瓦特发明不了蒸汽机、牛顿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求知愿望,是一种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得明明白白,渴望将道理弄得真真切切。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父母和老师要有发现的眼光,能捕捉住激发孩子进行有价值的发现与创新的视角或素材。孩子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质疑可以激发他们思考,促进他们参与。质疑的过程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呵斥和责骂,只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不少孩子的好奇心就在成人的埋怨声中永远地丢失了!孩子丧失了好奇心,也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孔子侍坐畅谈式的教学模式,营造的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循循善诱,点拨引导,难怪孔子的3000弟子中涌现出了72位治国平天下的贤人。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挖掘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要多参加校园活动和报告会, 只有当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加上不断的勤奋努力,创新才有希望。当然,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也有可能断送孩子的美好前程。不少走上偷盗、抢劫、吸毒等不归之路的少年犯,最初也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好奇,冒险尝试而越陷越深的。这样的教训应当记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好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在培养我们民族的瓦特和牛顿!
点评:文章从教育者的角度谈如何引导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立意高远,论证充实。主体部分如分点论述,层次会更清晰。
第五篇:好奇心为题的记叙文高中
如果有人打呼噜,别人总会离他远远的,而我,却会凑到近前,观察他为什么会打出呼噜。
我爸经常打呼噜,我就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怎么做不到呢?于是,我细致观察,发现了在他打呼噜时,肚子会大幅度地颤动。我开始学习打呼噜,却怎么也打不出来。
刚开始,我只是肚子大幅度地呼吸,只有轻微的呼吸声,我很纳闷:为什么动作一样,他能打出呼噜,而我就不行呢?
当我心灰意冷想要放弃时,老爸的呼噜声又响了,我发现,他打呼噜时,嘴总是张着的,我又张着嘴试了一次,只是“啊啊”声,没有那种特响、特别怪的声音。
我试了一次又一次,也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我成功了一次,又试了一次,没有响声,刚才只是凑巧罢了。
我非常失落:我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怎么就只成功了一次呢?
当我想到打呼噜用的是鼻音时,便灵机一动:张着嘴向外吐气,用鼻子吸气,不就好了吗?心里想着,嘴可没闲着。一声响声,吵醒了妈妈,吓着了自己。这声音,好似从猪鼻子里发出来的,“惊天动地”,好难听啊!
老妈揉着眼睛从房间里走出,奇怪地问道:“谁在咱家养了头猪,哪儿来的猪叫声?”
妈妈后来告诉我,打呼噜必须在睡觉时,平时是打不出来的,再说了,就算我在打呼噜,也不会让自己知道的。
好奇,是每个人都会的。好奇会闹出笑话,让人发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