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日记作文内容页

吃饺子的日记400字

2023-07-13 21:13:25日记作文

篇一:吃饺子的日记

今天是我生日。我早早地回到家,放下书包,推开厨房门,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只见妈妈拴着青花围裙,正包着饺子。“妈妈,今天吃饺子啊?”我问妈妈。“对啊!我知道你喜欢吃这个。”妈妈笑眯眯地说。“啊!吃水饺,太好了!”我乐得跳了起来。

妈妈有一双巧手,包的饺子皮薄肚圆,个个像元宝。过了二十多分钟,爸爸正好下班回家,妈妈便端上一盘热腾腾的水饺。还没有开吃,香味儿钻进了我鼻子,我感觉口水往上涌,狠狠吞了下去。迫不及待地举起筷子向饺子进攻。爸爸妈妈坐在我的左右,望着我的馋样儿,都笑了。

“咔嘣”,我的牙一闪,好像咬到什么硬东西了。我捧着腮帮,不敢动一下。爸爸盯着我的狼狈样儿,哭笑不得。妈妈抿着嘴微笑着,显得若无其事。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妈妈的“诡计”,便慢慢地取出口中的“导弹”,盯睛一看,“啊,原来是一枚一元的硬币!”,妈妈说:“名芝,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我把这枚银币小心地放进我的百宝盒,这是我八岁生日最珍贵的礼物。

篇二:吃饺子的日记

饺子,就像漆黑夜空中的一轮弯月,照着思乡的人,幻想着家的温暖,团圆的幸福。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食物。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又称水饺,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这不,今天要吃饺子呢!

奶奶准备好材料,接着把饺子皮托在手心上,然后用小木勺盛了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中间,一对折,再熟练地用指头一捏,一个胖乎乎的饺子便呈现在眼前,真是可爱极了。

要下锅了,它们便随着盘子的倾斜,一个一个跳着滚着进了那装满滚烫热水的大锅里。刚开始,它们都乖乖的藏在水底,不一会儿,便开始扑腾,还一边吐出有大有小的泡泡,接着就使劲儿地把脑袋探出水面,一个一个地,就都飘了起来。

饺子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宛如娇羞的少女。她有着晶莹剔透的身体,较好的面容。仿佛迫不及待想要人吃了一般。我轻轻尝了一口,醇厚的浓汁顿时冲击了我的味蕾。

抑或是对舌尖上的美味心灵上的愉悦铭记在心的欲罢不能?

篇三:吃饺子的日记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把我从床上拽起来,她说中午吃饺子,命令我跟她一起去赶集。虽然我不太想去,但一想到中午有美味的饺子可以吃,只好跟着去了。买了肉和芹菜,回到家我们就开始做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快到中午的时候,饺子终于全都包好了。我累得倒在沙发上,就等着热腾腾的饺子飞进我的嘴里。

午饭时间到了,妈妈先给我盛了一碗,我一下子从沙发里窜了出来,奔到饭桌前,看着满碗的小白胖子,我肚里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就往嘴里送。饺子刚进嘴,我立刻就把饺子吐了出来,捂着嘴哇哇直叫,嘴里像着了火一样,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灌进去几口凉水,一下子感觉好多了。“火”灭了,我又夹起饺子,鼓着嘴轻轻吹了吹,小心地咬了一小口,嗯!不烫!好吃!我三下五除二就把整个饺子全部塞了进去。就这样,一碗饺子顺利地被我“消灭”了。

饺子太好吃了,这都是妈妈的功劳,没有她,我怎么可能吃到好的饺子。什么时候我也能学会包饺子,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篇四:吃饺子的日记

今天是除夕,一大早我就起了床,忙活着帮奶奶拣菜、洗肉,准备包香喷喷的饺子。我们家的女成员,全军出发,都上了“战场”——包饺子。

我的任务是负责运皮儿,你看,大家个个埋头苦干,有的在擀饺子皮,有的在包饺子,还有的掌锅下饺子,总之,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对了,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今年,奶奶突发奇想,要在饺子里包钱,如果谁幸运吃到钱,就说明来年谁财运滚滚、好运当头。大家都非常赞同这个想法。这不,爷爷拿出几枚五角钱的硬币,先让“钱宝宝”跳到沸水里,给它们高温消毒,望着这些可爱的硬币,我的脑海里想出个奇妙的办法,帮奶奶完成这个心愿。于是我自告奋勇去包饺子,我看见大家包的饺子是月牙形状的,我就想出个鬼主意,包个小鱼形状的,并悄悄地想:等出锅时,我一定先下手为强。

我包的那个饺子下锅了,过了十多分钟,饺子熟了,我冲到锅前把我包的那个“宝贝”神不知鬼不觉地捞到奶奶的碗里,我的脸上露出了暖洋洋的笑容。

吃饺子时,哥哥吃了五十个也没吃到,奶奶吃到了两个有钱的饺子,我和姐姐各吃了一个。真是大饱口福!大家都纷纷地为我们祝福。吃完了饺子,我们在一起看春晚,讲笑话,个个都异常地兴奋。这个除夕夜,在我心里一直有种比吃了蜜还甜的滋味,因为我悄悄为奶奶送上了一枚“福星高照”的硬币。

篇五:吃饺子的日记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关于立冬的一句俗语。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篇六:吃饺子的日记

这不,离除夕还有好几天,勤劳妈妈便忙开:先是出门“征集”包饺子必备原料,再是切馅、和面。望着妈妈忙碌身影,我突然感觉着一切是多么祥和。妈妈熟练包着饺子,我在一旁按捺不住,也洗洗手,摩拳擦掌,有样学样包起来,一勺饺馅放在皮中间,把饺皮对折。咦!同样大饺皮,同样多馅儿,在妈妈手里成可爱小胖子,在我手里却是个干瘪小瘦子,我暗自纳闷:怎么回事,妈妈也就放一勺馅儿啊?仔细观察,哦,原来妈妈包饺子时,总是把饺子边折几下,这应该就是原因吧?果然,我再试一次,虽然还没有妈妈包好,但也有些相似,信心大增,于是我包一个又一个,越包越好看,耶!我会包饺子。

晚上,在路边散步,大客车一辆辆飞驰而过,我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为过个年,都从四面八方来凑春运热闹。但还是祝愿他们一路平安,快快到家,吃到家人包美味饺子。

“啪啪啪……”鞭炮声将除夕夜拉开序幕,大家围成一桌,年夜大餐就这样开始。饭桌上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我望着爷爷奶奶脸上慈祥笑容,突然发现,爷爷奶奶原来那满口整齐牙齿,居然都少几颗,我心一震:他们老。是啊,爸爸妈妈忙着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们,我也忙着上学,几个月都没有回来看望他们。“喔”好香味道,一股浓浓饺香味儿把我思绪拉回现实,我赶紧站起来,盛上满满两碗饺子,恭恭敬敬送到爷爷奶奶面前,大家都夸我长大,有孝心。可是我却想:这两碗饺子根本表达不我此时心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