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蒙古包说明文
辽阔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帐篷们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已出现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游动式游动式又分拆卸和拆卸两种前者牲畜驮运者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哈(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哈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4、6、8、10和12哈12哈蒙古包草原罕见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同座城堡过去几十此大蒙古包聚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许多蒙古人日常居住地大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们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牧场蒙古包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落脚点再起帐篷现开始搭了蒙古包架设简单般搭建水草适宜地方根据蒙古包大小先画画圈便开始按照圈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第二篇:九年级蒙古包说明文
在希拉穆仁大漠草原,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骑马,还有住蒙古包。
在我们骑马归来时,由于下雨,蒙古特有的那达穆晚会也取消了,我们个个都已经身疲力竭了,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于是我们钻进了蒙古包。
蒙古包里面有一张半圆的大床,大约可以睡十几人,床是顺着蒙古包的毡帐搭砌而成,床上铺着印有蒙古族特色图案,床上放着一张长条小桌,看起来漂亮、整洁极了。谁知里面却暗藏杀机!你只要把桌子抖抖,把被子拍拍就知道了,这时便会有一些小虫子窜出来,那些虫子让人叫不出名子,黑乎乎的,我们的睡意全吓没了。于是,我们连忙采取了'急救措施“,拍桌子、抖被单、我们干的疲惫不堪!可虫子却没见少,这时睡意又像波浪一样席卷而来,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倒床就睡了。
第一次住蒙古包,虽说没有家的温馨、舒适,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九年级蒙古包说明文
中国有很多民族,如满族、回族、蒙古族还有我们汉族等56个民族。各民族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比如说:江南水乡、土楼、吊脚楼、蒙古包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人住的地方,它和我们说的房子用途一样,只不过它比我们的房子多一个用处,就是方便迁徙,想什么时候拆就什么时候拆,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我们知道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住址,他们靠放牧为生,哪里有草他们就在那儿安家。
蒙古包可通风、采光,即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非常适合游牧民族居住。蒙古包的外形像一个巨大的蘑菇一样,又如来自天上的飞碟一样,圆锥形的屋顶浮在烟雾中。尤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事,偌大一个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全以一块块布缝在一起的,所以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
蒙古包有一个馒头大小是橙黄色的一共有二层第一层上用蓝色的线围成的一个花边。这个蒙古包的门是用一条粉色的像毛毯一样的东西上有绿色和黄色围成的。
第2层是用白色的花边围成,第二层有2个大拇指的大小,顶层是红色的,贴满了银色会发光的小片片,中间还用了金色的丝带围成了一圈
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大草原玩,内蒙古人民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我也试着骑上马,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渐渐学会了骑马,发现骑马真的好简单。走进蒙古包一看,仿佛就是我们的家,陈设简单,席地而坐。屋内冬暖夏凉,地上铺满毯子真是太舒服了。
啊!真是令人难忘,草原上的蒙古包,真是太美了!
第四篇:九年级蒙古包说明文
白云朵朵,蓝天有了斑斓;歌声悠悠,不再寂寥;衣襟飘飘,居住神舟一方;点点蒙古包,增添色彩于草原。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以草原为家。
历经长途跋涉,终从那头翻山越岭来到此地。寻找适宜气候,养育一群牛羊。你也许会问,他们有家吗?有人答,是蒙古包。风很紧,吹舞着道道彩旗;光甚强,照射着一方草地。蒙古包简易却坚固,朴素却绚丽。你,是茫茫草原里的一丝波涛;你,是寂寞途中的一个依靠;你,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以你为家,或许不错。
但又有人提议,游牧人总会换着自己居处,蒙古包太孤独,不能为家。在荒芜人烟的草原中,有位牧民拖沓着艰难步履,跟随这一波牛羊,徒步于此。天辽辽,地广广,天地之间,何处为家?牧民把自己的身躯带在途中,把自己的灵魂献于牛羊。季节在变,牧人在游,牛羊在奔。相伴,安详。也许你和蒙古包都可与牛羊相伴,以牛羊为家,不再孤独。
牧民伙伴,是牛羊;牧民之家,也是牛羊吗?细细想来,其实不然。牛羊也终会离他而去,当只有孤身一人之时,是否意味着,只是有处所可去,却无家可归。后来才知,原来草原是牧民永远的家。他在奔走,但不过是在草原咫尺之间,身影永归草原。草原上,如雨的马蹄,如琴的歌谣,如梦的画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伴,以蒙古包为依靠,牧民恪守本分,奔波一生。他厌过,一生如此反复;但他终热爱草原,热爱自己的家。这个家,把蒙古包、牧人、牛羊永远牵扯在一起,让他们远离孤独。
广袤草原,一人,一歌声,一群牛羊,一个蒙古包而已。说其单调,也不完全是。说起繁华,也不完全是。其实,这样刚刚好。宁静却不孤独。这样,一处居所可以自由穿梭各大草原;这样,一位牧民可以随意行走于神圣土地;这样,一个歌声可以任意飘荡在朗爽空气。
有了草原,有了牛羊。蒙古包,在漂泊,却不孤独。
第五篇:九年级蒙古包说明文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