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味作文 (篇1)
夜渐渐深了,可随处可见的热闹却没有半点停息。爷爷奶奶家欢声笑语一片,因为今天是家人团聚的除夕夜呢,我们老早早就聚在了爷爷奶奶家。一吃完饭,大家一边聊着天一边又热火朝天地忙起了明天的早饭——汤圆。
奶奶是包汤圆的高手。只见她捏过一小团小糯米粉团,在手里微微按压,小心地捏成酒盅状汤圆皮;然后在汤圆皮里放入一勺馅儿,再将面皮边缘向上端收起,将整个馅儿全裹在了皮里;之后又将这个小团给放在手里搓来搓去的,最后,一个圆鼓鼓的汤圆闪亮登场。我心里一动:“奶奶,你教我包汤圆好不好?”奶奶笑得一脸慈祥:“好,我家宝贝要学当然要教喽!”说着,就拿起我的手,手把手教起了我。
没想到包汤圆看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好在奶奶教得耐心,我学得用心,终于有点像样了。我激动地捧着汤圆到处显摆,没想到大家看到我都抿嘴偷笑。表姐笑着将我拉到镜子前。我一看,原来自己额头上、鼻子上、脸颊上都是白白的糯米粉!看表姐笑得欢,我狡黠一笑,一转身迅速将手上残留的糯米粉抹到表姐脸上。表姐大叫着逃跑,我大笑着追赶。全家都乐呵呵地大笑了起来……
一包好汤圆,我这小馋猫的嘴也就控制不住了,看着那圆滚滚的汤圆,真是口水直流。一面央求着奶奶先煮几个汤圆让我解解馋,一面眼睛直盯着汤圆不动。奶奶看着我这副嘴馋的模样,哭笑不得地答应了我。
我看着汤圆下锅,又看着锅盖给盖上……终于等到了汤圆出锅的那一刻。看着还冒着热气的汤圆,忍不住就直接拿着勺子勺起一个一口咬了下去:“嗯,可真香啊!奶奶的汤圆真好吃!”虽然嘴巴被汤圆烫得不得了,可禁不住美味,吃完一个又勺起了一个,张口就吃。奶奶笑着连喊:“慢点吃,慢点吃,小心别烫着!”
我看看碗里的汤圆,又抬头看了看眼前笑得慈祥的爷爷奶奶,不禁暗暗下定决心: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爷爷奶奶,我会陪着你们慢慢变老!
不只因为这年味儿的美好啊,更因为我想让这美好的笑容永远存在,永远……
高三年味作文 (篇2)
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今年,依旧是回老家过年。年前很早就收拾好大包小包,塞进车后备箱,我揣着一颗期待的心,开启了回家的路途。
可一回到老家,便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拖到各个亲戚家或被囚在家等着来拜年的各位亲戚。大人们倒是聊的欢愉,可是我因为在外读书,曾经和我玩的挺来的伙伴现在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无话可说所以只好拿起手机来掩饰内心的尴尬。
我开始在内心询问自己:“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好不容易,我熬到了过年,却变得更不对劲。每个人都笑嘻嘻地——盯着那变化莫测的手机屏,时刻等着抢红包。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菜不够香?是排场还不够大?还是红包数额太小?不知道,我只是默默的一人吃着饭,我不知道我该说些什么,我也不好说些什么。我们之间仿佛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
就在这时,不知是谁率先打破了这片沉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瞬间原本被“冰封”的一桌瞬间“融化”,所有人都把自己的椅子搬到面朝电视机的方向。现在,我们会和电视机里的人一起笑,一起陶醉,一起领悟那深刻的哲理,一时哼唱的,一时交谈着……我们之间那一块透明的手机屏已在无形中消散。
随着零点钟声的响起,随着主持人们的致辞,随着门外那此起彼伏的礼炮声,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我们一边互相祝福着“新年好”,一边拿出“收藏”已久的烟花,跑到门外,和其他人家“比拼”了一把。
原来,年味并不只是那一桌丰盛的佳肴,也不只是一家人聊着那专属于春节时的尴尬话题,它更是一家人之间的、那最朴素的亲情。
原来,这就是年味。
高三年味作文 (篇3)
很多人认为,现在中国在时代的潮流中选择了融合,而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在国际的大交汇中迷失了自己五千年的优秀精粹。例如韩国的端午祭就是国人不珍惜尊重自己文化的表现,随之而来的是质疑:作为中国最传统节日的春节,是否也在渐行渐远呢?
在我这边,农历二十六至二十九,各家各户就将自己的门楣装扮的红红火火,争相邀请别人家来自家吃分岁酒,象征着去年与今年的分界,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携手度过。到处都是一股过年的喜乐融融。大年三十,则要贴春联,撕下去年的,让今年遒劲的笔力来相伴一个春秋。浆糊,刷子的挥舞间,这家人的精气神就得了完全的体现。晚上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看看春晚,嗑嗑瓜子,静候着倒数的到来。
初一全家出游,徜徉于山水之乐,惊叹于鬼斧神工,这一天就欢快的流逝过去了。正月初二初三还是吃酒,不过改了个名儿,叫正月酒。红包该收的收,在大人的不好意思间,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微笑。初四初五,我就被强行拉去划龙船。这可不同于端午的龙船,而是更偏向于装饰龙的一种。一长条扁木上固定着各种各样的木刻人物,大多来自四大名著和隋唐演义,形态神色栩栩如生。那一个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木雕,飞扬的长髯,紧迫的神色,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三国乱世。过不多时,龙船开动了,主要由龙头卖力,我在21号位只用象征性的提着就行了。话虽如此,在早春的蒙蒙细雨下走路也是很难的事。间或着龙船被领跑了起来,后面跟着龙身,每个位置上挂着的铃铛叮叮作响,好不壮观!每经过一家门前,那家人都会出来放鞭炮庆祝,并燃起一堆稻秆,名为“踏红”,寄托新的一年如火焰般红火。讲究点的人家还会撒些糯米以示对划龙船者的祝福。
跑到祖祠前,龙船还得停上一会祭祀祖先。虔诚的进祠跪一跪,拜一拜,祈福来年。当队伍重新整装待发,还要再划一会儿龙船,直到指定人家后停下。接着专门的先生出来,陈列按顺序的每一户人家的功绩(当然事先付过钱的),对龙船一拜再拜,对祖宗祈福。
中国的年味难道真的越来越淡了吗?我不这么认为。试看这边的龙船,春节、过年,这些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的字眼儿,永远镶嵌在每人的心中。
高三年味作文 (篇4)
年味儿不仅是鞭炮的欢闹般浓烈,也可以是淡淡的,朦胧在水汽中,需要细细口味。
很是享受幼时除夕的下午,老少三代围在厨房中,隐约在雾汽里。
爷爷在灶后添柴烧火,红艳的光照得他脸红彤彤的,身后的墙上映着他的身影,摇晃着。奶奶和妈妈围在抹了一层面粉的木桌旁,灵巧而娴熟地操纵着面团,在人眼花缭乱中完成一件件“作品”,围裙、护袖上白扑扑的一层粉。爸爸打杂,时而在洗水池前,时而在灶台边,时而去发酵面粉的大篮筐旁看看。我呢,则“忠心耿耿”地“粘”在奶奶边上。
奶奶在厨艺方面绝对是个好手,她拽过一块面在粗糙的手掌心中一揉,团成个球状。又在桌上一压,成一圆饼状。再拿起来用大拇指按出一个大小刚好、薄厚分布合理的凹槽来。接着取来一筷子我喜爱的肉填上,然后用手拎起面饼边在手心中转一圈儿,揪在一块儿,接着一旋、一按,一个好看别致的封口花儿便完成了。这花儿是奶奶独会的也是她最得意的。我曾绕有兴趣地细细观察研究,仍模仿不来。
奶奶一边手上忙着,嘴也不停歇,讲着村里遇上的、听来的有趣的事儿,绘声绘色的,似说书的一般。其他人时不时插上一句,或评论一番,或哈哈一笑,奶奶眼角的鱼尾纹忽又深了几分,却刻着愉悦,盈盈地弯曲。我那时年幼也不大听得懂方言,但见大家都嘴角挂笑便跟着乐呵呵的了。其乐融融。
不一时桌上排列了一排排的包子、团子。奶奶起身搓搓手上的粉,去掀锅盖了。白雾压抑了很久终于可以释放了,忽地升腾起来。我几乎可以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热气。小小的厨房很快被白汽充满了。奶奶也很快看不清,只能望见模模糊糊的影子在水雾中若隐若现,还有爷爷那边发出的红光似天边的霞。没有多余嘈杂的声音很是宁静。水的清味,包子的香味,木柴的典雅味,家人们的呼吸都混在厨房的空气中了,斜阳也将余光渗入其中,一起发酵,酝酿。愈加温暖、愉悦,又觉仿若置身于蓬莱仙境,云雾缭绕,安详地不真切起来。隐隐约约只觉如梦似幻。
年的味道是多么好啊,不浓烈却足以沁人心脾。这味儿我至今仍记得,可因为生活的忙碌已几年未能得到机会再细细品尝一番了。
高三年味作文 (篇5)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过后不久便是万物复苏的春季,所以人们并不会因为寒冷而减少对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这天,家家户户早早地挂上灯笼,贴上一幅崭新的春联,为新年增添了几丝新意,正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要说那些工作忙的人,就是那些正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孩也在帮忙。大雪纷飞,为枯树披起寒衣,遥看远处,灿烂的灯火如东风吹绽寒花无数,又如满天星斗飘落人间。
过了几天,三十便到了。在三十这天,一切显得更加美丽了。人们组成一条队伍,像长龙一样在城市里前进,他们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敲锣打鼓,有的轻歌曼舞,意气风发,真是热闹非凡。夜晚,餐桌上的年夜饭丰盛无比,有饺子,汤圆,凉粉等等,真是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哈哈,真搞笑!”大家又被春晚的小品笑到了。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天。人们在这天换上新装,沉稳的中年人会去登高远眺,性急的年轻人则会出门旅行。人们也会出门拜年,不懂事的小孩祝福年老的奶奶工作顺利,大人们也会笑上一时。深夜,大人们带着小孩放烟花。“咻一叭!”大家看到五彩绚丽的烟花时,情绪高涨,欢声笑语。愉快的烟花,好像是在游戏,是在互相拥抱,红色的火舌向上卷起,散出一个个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