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话题作文内容页

端午节的作文200字

2023-10-06 23:17:55话题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做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江河里。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后来,他们知道这饭已经被鱼吃了。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米放到四片长叶里面包起来,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样子饭就不会被鱼吃了。人们把这一个被叶子包裹而成的“米三角”起了个名字叫粽子。

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孩子们都带上了香袋,在门上的两边插上艾草和桃枝……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啦!

端午节有美味的粽子吃,端午节真好!

端午节的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来了,但是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很多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挂艾枝、吃粽子、佩香囊、上山采青,插艾枝于门上能避邪,上山采青,起早到山上走走多呼吸一点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也十分有意义。端午节又称“重五”,所以很多习惯都和“五”这个数有关联,比如说要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在小孩的手腕上,称长命线。

今天奶奶也包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再折好的角筒上一点浸泡好的糯米,放上一颗枣,我开始有点高兴了,心想这么简单,可是当包出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生气了一样,直往出冒,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总算到了最后一个步骤——扎粽绳,粽子要包扎平实才好吃,所以我把粽绳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非常不容易,要有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粽子终于好了。

一阵阵香味迎面扑来,我吸了一口气,心里美极了,因为这里也有我包的粽子。

咬着香甜的粽子,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极了!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啦!在端午节可以包种子和看赛龙舟了!

今天就是端午节了!我和妈妈早早地起了床一起包种子。再桌面上看到干的河叶、糯米和包种子的材料。我们开始包了。首先把材料放在河叶上,然后就包起来,最后再用干的草把种子捆起来,种子就包好了!一开始我总是包不好,妈妈说:“孩子一开始是包不好的,只要你能用心去包就会包的好的。”我边包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种子呢?”妈妈说:“因为古时候有位仙人每天都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有一天这位仙人报告人间的事情,玉皇大帝不听他的话,便把他掉职位。这位神仙决定跳进黄河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里做一些糯米饭给鱼们吃希望不要把这位神仙吃掉。糯米饭就被称为种子,所以端午节要包种子。”不一会儿我果然把粽子包好了。

吃完了种子我们到珠江两岸看赛龙舟。珠江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看赛龙舟。只看一条条龙船在飞快地驶过江面。我看中了一条龙舟,心里想:“你快游啊,快游啊!”

愉快的端午节就过了。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它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现在的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一习俗,甚至还有一天的法定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有有趣的划龙舟比赛呢!奶奶在家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可热闹了!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都蓄势待发,随着一阵枪声一条条龙舟飞快地划过水面,犹如一支支箭向前飞去。在场的观众们兴奋喊道着加油加油,在为参赛者加油鼓励,参赛者们听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使劲地划桨,水花到处飞溅。各条龙舟你追我赶的,最后,落后的一号终于追上了遥遥领先的二号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观众们不禁欢呼起来,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也是和端午节一样有趣的,我们要一起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入汩罗江自尽。当地人民驾舟奋力营救,便有今天的竞渡风俗;人们又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河喂蛟龙以保全屈原的肉身,后来,人们把竹筒盛米改为我们所吃的粽子形状。

去年的端午节。大街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在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早就去买艾蒿,听奶奶说,往门上插艾蒿能驱邪。没什么事干的妈妈便包起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我看见妈妈首先把西米浸泡,接着在粽叶表面涂上油,因为这样防粘。然后把粽叶卷成窝形,先填好西米和馅料。要注意压紧,包裹后捆紧,最后再放入锅中煮半个小时,捞出来放凉后便可以吃。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爸爸给我一个香囊,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我很喜欢这个香囊。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过去一年多,但在我的心里却留下深刻的回忆。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端午节快要到了,我和妈妈回到了老家。一进门就听到哥哥的歌声:“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咦,这是什么歌呀?一问哥哥才知道,原来是关于端午节的儿歌呀。

过了一会儿,妈妈往我和哥哥的脖颈,手腕和足踝上系上了红,黄,蓝,白,黑五个颜色的丝线。然后,然后在每个门上插上了许多看似草的东西。我好奇的问哥哥:“为什么要这样呢儿?”哥哥装做老师的样子对我说:“端午有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和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正在我听哥哥“讲课”的时候,爸爸命令道:“你们快来打扫房间。”咦,家里不脏呀?一问爸爸才知道。原来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的孳生。“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端午节里的学问真大。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我过了许多有趣的节日,可今年的端午节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

端午节那天,我跟妈妈早上去菜场买了一些棕叶、糯米。回到家里妈妈把一个盆子里装了水,把棕叶放在里面,我很纳闷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把棕叶泡在水里?”妈妈说“棕叶泡在水里才不会发干变硬,这样我们才好包呀!”噢,原来如此。妈妈洗好米,也将米泡在水里,我连忙对妈妈说“妈妈,米泡在水里,也是跟棕叶一样的道理吧!”妈妈点点头说“是的。”

终于开始包棕子了,只见妈妈将两片棕叶重叠在一起,将大的一头圈成一个漏斗的样子,然后放入米,再把多余的叶子顺着漏斗包裹起来,最后将绳子横在三个角中间,绑好两个角,这样一个棕子就诞生了。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可是我的棕子真是漏斗,一不小心,米就一粒一粒的往下落,妈妈告诉我在卷成漏斗形状时要注意不能有缝,那样就真成了漏斗了,米在放进去的时候也要按紧了这样煮出来的米才结实。我小心翼翼的包着,终于我成功了,我特意将我包的棕子用绳子系好,这是我的劳动成果,我要留作纪念。

我很高兴,我学会了包棕子,所以我忘不了今年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 (篇8)

今天早晨起床,就闻到一股粽子的香味,期盼已久的端午节终于到了。

我和爸爸妈妈要去大姨家玩。到了大姨家,我看到妹妹在溜冰;我也想学,于是妹妹脱掉鞋子,给我玩。我穿上溜冰鞋,妈妈让我原地踏步,一开使我心里害怕,摔了许多次,眼睛里直冒金花!

漫漫的,我掌握了技巧终于学会了溜冰,心里骄傲自满!滑着滑着就倒了。大姨对我说:“即使你学会了溜冰,也不能够骄傲自满哦!加油啊!”

听了大姨的话,我回想我在学习上只要取得好成绩,就会骄傲自满。接着成绩就一落千丈!

我想自己不能够再骄傲了,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不能够贪玩了,也不能够骄傲。因为分数只能代表一时,不能代表一世!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作文 (篇9)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非常有学问,一直在楚王身边做官,在屈原尽心尽力的扶持下,楚国日益强大、富裕起来。可是,好景不长,昏庸无能的国君听信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边疆去做苦力。

在流放期间,屈原听到国土和国都都被敌军占领了,到处都是战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悲痛之极他写下了《离骚》这一首诗,便独自一人来到汨罗江,怀抱一块大石头纵身跳入江中。百姓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含着泪划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便包起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吃得饱饱的,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这个不幸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五。

听了粽子的来历,该听赛龙舟的来历了。

当时百姓们舍不得屈原,便四下寻找。顺着河流一直来到洞庭湖也不见踪迹。后来人们把竹筏改造成了龙的摸样,因为鱼虾怕龙,便会四处散开,不去碰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儿童还要佩戴香囊。香囊不但可以驱邪,而且做工精美。里面有:香药、雄黄、朱砂等配料。先把这些配料用丝巾包起来,然后再用五色线缝制,真是芳香四溢。

端午节的作文 (篇10)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我希望可以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猜你喜欢